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耽美小说 > 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 第283章 过端午节

第283章 过端午节(1 / 1)

 推荐阅读: 贫道略通拳脚 诸天盘点:从闪耀迪迦开始震撼 凡人问天我欲成仙 直播写纯爱文的我在虫族封神 直播算命:开局赞助爷爷地府创业 末世:我加载了亲密度面板 成为abo世界唯一普通女性 甜欲!被病娇影帝撩哄得脸红心跳 修炼从收集角色卡开始 大佬上恋综靠发疯整顿娱乐圈爆红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283章过端午节 清晨,王满银在咯咯鸡叫声醒来。 他刚动了下胳膊,兰花也睁开眼睛。 “醒了,啥时间?” “六点半,起床吧……” “嗯,” 两人在炕上腻歪几分钟,才相继穿好衣服。 王满银开门后,往脸盆里放了些艾叶,跟着加水洗脸。 今天端午节,洗脸时还要讲究一点仪式感的,艾草叶是必不可少的。 黄土高原人过端午和其他地方并没有太大区别,也要吃粽子的。 不过在配料上略有区别,一般里边是黄小米,加上红枣花生米,用芦苇叶包裹成牛角状。这样的粽子煮熟有一股特别的清新气味,吃的时候加入白糖或者蜂蜜,味道软糯香甜可口。 可能是生活环境的原因,黄土高原人对甜食有着异乎寻常的追求。像南方那种咸肉粽子,王满银从未见到过哪家这么做。 除了吃粽子,另外小孩子要佩戴五颜六色的花绳子,据说可以辟邪去疾。 昨天兰花特意从家里翻出不少绳子,给三个孩子每人做了两条,晚上睡觉就让带上了。 至于艾草,王满银在东山峁割了一捆。昨晚在每间窑洞门上插了几根,连猪圈鸡舍也没放过。 总之,讲究个传统气氛。 见主人开门,两只土狗立刻冲到近前欢叫着摇尾巴。倒是大黄那家伙并没有起身,懒洋洋在狗窝里低吼两声打招呼。 跟着,花猪哼哼,鸡鸭咯咯嘎嘎乱作一团。 王满银摸了摸狗脑袋,而后提着水桶浇菜。 兰花梳洗完毕,则从坛子里掏出腌制好的咸鸭蛋咸鸡蛋,加了蒜瓣放入锅里边煮。另一个锅里,则放入十几个粽子。 等下再蒸几个白面馒头,凉调一盘青菜,早饭齐活了。 饭做好,兰花扯着嗓子喊孩子们起床…… 随即,一家人坐在场畔上,围着小桌子开吃。 王满银拿起一个咸鸭蛋连磕几下,剥开蛋壳,用筷子一挑,里边就流出暗红色的油。 单单这颜色,就让人食欲大增。 王满银家这群鸡鸭每天吃蚯蚓喝空间水,所产出的蛋品质自然比普通的高出不少。 尤其鸭蛋,腌制好后流油。吃到嘴里沙沙腻腻的,有种无法形容的咸香味道。 再配上白馍夹着吃,实在美太太。 这会儿,三个孩子玩起花样。他们拿着鸡蛋鸭蛋没吃,反而互相对碰起来,想看谁手中的更结实。 两口子只当没看到,任由他们瞎折腾。 正吃着,王满银听到场畔下传来喊声。 他赶忙应答,随即拿着筷子走到边上。隔着茂盛高大的马茹子灌木丛,才发现是王清明登门。 “清明叔,吃了没?刚煮好的鸡蛋鸭蛋,还有粽子,上来来吃点!”王满银出声邀请道。 “不了,不了,我放下碗才来的。找你有点事儿商量,你赶紧吃……” 王满银连让了几次,对方不肯到院里。 他只能递根烟,站在场畔下询问:“啥事儿?” “满银,今天端午节,你没感觉村里少点啥吗?”王清明没有直接挑明来意,反而云里雾里说起来。 缺点啥? 王满银听得稀里糊涂,无语的开口道:“清明叔,你有啥话直说,绕什么圈子。” “现在放宽了,我想把咱们罐子村的龙王庙修起来。不然村里人端午节想烧香都找不到地方。你觉得这想法咋样……” 黄土高原这边过端午节虽然没有赛龙舟,不过却有祭祀龙王庙的传统。有些富裕的地方还会趁机唱几天大戏,祈求接下来一年里风调雨顺。 只是前些年各种庙宇纷纷被捣毁,自然没有庙会。 王清明今天早上准备烧香,才想起这件事情的。他脑子一热,直接过来找王满银商量。 对方现在属于罐子村响当当的第一号招牌,只要带头出钱,村里其他人肯定也会踊跃捐款。 “清明叔,你真是……”王满银不知道该说啥。 大清早登门,就为修庙。 他原本想一口拒绝,话到嘴边变了。 “这件事情,你还是和村干部们商量一下。他们如果同意,大家都捐款,我肯定会出钱……万一咱们这边正起劲儿,让公社阻止咋办?” “现在不是不管了吗?”听到这茬,王清明立刻反问。 “其他事情不管,修庙不一样。早些年,可是要抓了坐牢的。” “人家刘玉升神神叨叨给人治病,也没见公社找麻烦。”王清明再次出声反驳。 提起双水村的刘玉升,现在名头可是传遍整个石圪节公社,已经沾“神”了。 不过对这人的底细,王满银门清。 对方原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小时候出天花时,落了一脸麻子,人们给他起个外号叫“刘麻子”。 刘玉升身板干瘦,风一吹就倒。 他家婆姨早些年受过刺激,整个人变得疯疯癫癫,平时干不成活儿。 之前依靠着大集体,刘玉升一家人虽然过的怂包,倒能勉强糊口。实行包产到户后,日子更加烂怂包起来。 为让自家日子过得好点,刘玉升便升起歪心思。晚上他偷偷在自家装狼叫,把周围几家邻居吓了一跳。 再接着,刘玉升又神乎其神讲故事,说自己见过阎王,参观过地下,见到双水村有些死去的人。 什么田二担任照门房的职务;淹死的金俊斌职务是管水的。 这种瞎扯淡的话语,竟然把村里不少人糊弄的目瞪口呆。 再接着,刘玉升开始躺在炕上“闷梦”,说自己可以沟通阴阳,给家里死掉的人捎信儿。另外他兼职看手相,预测福祸和寿命,甚至还可以给人“治病”。 总之,啥都会。 万事不决求神。 关键,事情越传越广,相信的人也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兰花的老祖母,老岳父的母亲患上感冒,也吵着嚷着要找刘玉升帮忙瞧病。 王满银和少安等人自然极力反对。老太太现在七十多岁,万一弄出啥好歹咋办。 可惜他们反对没用,孙玉厚还是偷偷找到刘玉升帮忙摆弄。 见阻止不了,少安只好又去卫生院弄了些药,算是两手准备,总算把老太太的感冒治好。 不过在孙玉厚眼里,却算成刘玉升的功劳。 王满银对此很无可奈何。 口子放开,既好又不好。 接下来一段时间,各种牛鬼蛇神会不断冒头,自己想管也管不完。 甚至几十年后,农村还有很多老人们信这些玩意儿。有些达到痴迷的程度,硬生生把小病拖成大病,最后后悔莫及的。 所以对于王清明建庙的事儿,王满银尽管心里反对,却没说出口,只让对方和村干部们商量。如果到时候村民都出钱,自己也随大流。 得到这样的结果,王清明当然有些失望,很无奈的离开。 他之所以第一个找王满银,就是想借用一下招牌。 人家不但和公社里熟,连县里市里边也有关系……这过程中真有啥问题,好歹能帮着扛一下。 将人送走,王满银又把事情告诉婆姨。 “清明叔想啥呢,有这钱不如支持村里碎娃们读书。”兰花听了同样连连摇头,不知道该说啥好。 这些年,她读了不少书,眼界和见识也变得开阔。学到的知识越多,对于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自然是不相信的。 吃过饭,三个孩子上学。离家时,他们还不忘在各自书包里放几个鸡蛋鸭蛋,准备去学校和人玩碰蛋游戏。 趁着兰花刷碗刷锅的功夫,王满银则去对面小作坊视察。 十几天前,王树海已经带人把几孔窑洞箍好。小作坊正式搬迁过去后,由毛蛋帮着管理。现在王满银省了不少心,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忙碌。 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放手,每天都要亲自去查看几次,重点关注炒货的质量。好在毛蛋做事情还是很认真的,目前没发现什么问题。 查看过后,王满银返回家中。 等兰花忙完,两口子骑着自行车去石圪节公社赶集。 今天端午节,王满银打算割几斤肉,中午包饺子吃。连带的,给员工们每人分一斤当福利。 现在是农历五月初,立夏刚过没多长时间。 黄土高原沟沟茆峁间,愈发热闹起来。 绿树成荫,野花盛开,蜂飞蝶舞。 更远处,麦浪随风翻腾,不少农人正埋头忙碌着。 对于这样的美景,王满银根本无心欣赏,只是一路骑得飞快。 只用十几分钟,已经赶到街口。 不出意外,街道上人头攒动。 压抑很多年后,人们对于赶集的热情简直超乎想象。很多人不买东西,只喜欢看热闹。 更搞笑的是,现在还有不少人喜欢买白洋布。 这两年,供销社里售卖的布匹越来越多,一些普通样式已经不需要布票了。 尤其白洋布,完全敞开销售。只要有钱,随时可以买到。 可是很多人似乎仍然陷在思维怪圈当中,每次来公社赶集,都会买些白洋布带回家存起来。 据王满银所知,有些人家里已经存有上百丈白洋布……一年挣的钱基本都花在这上边。买来也不用,就存在家里。 他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有这种奇葩现象。 总之,在石圪节,现在白洋布甚至成了家底殷实的象征。很多人相亲时,都会把媒人带到自家看看白洋布! 不过王满银家一寸都没买,平时直接买的成衣。 原本他和兰花准备去供销社看看,结果刚走到半道又被郭逵娃给拦住。 十多年前,这人曾带一帮弟兄管控着石圪节的黑市交易,也算风云人物了。 可惜好景不长,郭逵娃被人举报吃了牢饭,直到去年才放回来。 “你们聊,我先去供销社……” 见丈夫碰到熟人聊天,兰花打声招呼,跟着扭身离开。 “满银,你家现在还收葵花籽不收?” “收,当然收,只要质量好就行。怎么了,逵哥有门路?”王满银笑着回答。 对方既然问这话,肯定是有想法的。 “我回来没啥事儿,对种地也不感兴趣,就想倒腾粮食挣几个钱。你要收的话,以后可以给你供货。另外,我还盘算着今年将自家几亩地全部种上向日葵,收入肯定比种玉米高!”郭逵娃姿态放的很低。 时过境迁,他知道自己现在和王满银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不过在对方身上,郭逵娃更看到机会。 “逵哥好眼光,种葵花收入绝对高!”王满银点头表示赞同。 同时,他心里也有些感慨。这个时代不缺少机会,就看你有没有眼光,敢不敢做事。 很多农民种地非常勤劳,却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没有考虑过投入产出的问题。 石圪节公社的庄稼一般是两年三熟,只有极少部分田地勉强能够做到一年两熟。 所谓两年三熟,第一年秋季种上冬小麦或者油菜,等第二年初夏收获。然后在种上玉米、糜子、红薯等作物,到深秋临冬的时候收割。 这个时候,一般田里已经开始上冻,只能休耕几个月,来年再种春庄稼…… 如此,周而复始。 至于一年两熟,一般是川地里进行套种。比如小麦田留出空隙,春末夏初时种上其他庄稼。这样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亩产收益要高一点。 王满银种十几年地,对田地里的收入账算的很明白。 就按最好的一年两熟计算,一茬麦子,套种一茬玉米,两种农作物总产量加起来能有一千斤。 目前粮食尚未放开,原则上只能卖粮站。小麦统购价一斤一毛六,玉米一斤一毛三。算下来,一亩地总收入在一百五十块钱左右。 这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成,如果遇到干旱,连一百块都达不到。 当然,现在市面上已经有贩子偷偷收购粮食,价格给的更高一些。不过公社对粮食管理仍然比较严格,如果发现还是直接拉到粮库收购的。 就算卖给贩子,一亩地一年总收入也不过两百块……这还是上好川地的收成。 至于种地的投入……现在人人都知道,要想庄稼高产,土粪根本不顶事儿,必须买肥料。 一亩地两季最少要用一包肥料。 供销社里,一包一百斤的尿素二十八块钱,碳铵十块钱。 另外还要投入种子和人工成本。 尤其是人工成本,根本没办法细算。从种到收,基本上天天需要在地里忙碌。 最后则是交公粮和提留款…… 这些通通算下来,一亩地净利润甚至连十块钱都不到。 所以王满银一直觉得,种地时应该转变思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收入。可惜村里人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反倒郭逵娃刚回来没多久,已经意识到这其中的商机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