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怒海覆清1852 > 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

第二二〇章 鸡笼的天变了(1 / 1)

 推荐阅读: 惊!马甲大佬她有亿点社交牛X症 我满级天赋,你将我发配祖地思过 美漫:从制造者卢克开始 平步青云 我有99种变态人格 手握购物app:年代女配赢麻了 带病娇崽崽上娃综爆红,影帝前男友拉我领证 不能长生的我只好无限转世 我在异界摆摊成神 假千金被赶出家门后,闪婚霸总了
最新网址:hbcjlp.com

董良攻打鹿港的时候,鸡笼进入的华族的怀抱已经七天时间了。 县城的秩序基本上恢复过来,城内的百姓在得到了华族分发给他们的粮食之后,就再也不害怕这支穿着蓝色军装的军队。 “刘掌柜,来一份酸粉啊。”孙国友做到了县衙斜对面的一个小摊子前。 他是鸡笼县工作组的组长。 这次进驻鸡笼的工作组一共有五个人,一名组长,四个组员,每个人的分工都不同。 他们五人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县衙的班底。 原本县衙的小吏一共留用了七个人,还有一些差役,只要没有恶迹的都暂时留用。 工作组前几天做的事情主要是清查府库和田地、户籍。 这几天,这项工作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孙国友原本是福建同安人,他的弟弟孙国仁是包恩号华工的一份子,之前迁移家眷的时候,孙国友一家为了防止被牵连,一起迁移到了西表岛。 而这个孙国友恰好是个读书人,还在县衙担任过小吏,于是就被安排在行政公署工作。 这次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工作组的组长。 他除了总抓各项工作外,最难的土改工作也由他负责。 整个鸡笼县现在已经开垦的耕地面积有九万三千七百亩,这是县府登记造册的面积,当然还会有一些隐形的土地。 当地人口有户一万两千五百户,口五万一千六百。 很显然,这些土地是不够的,好在鸡笼港是一处重要的渔港,很多百姓都是以打鱼为生,还有人专门在码头从事服务业,这样才养活了这么多的人口。 摸清楚了这些,孙国友准备启动自己的土改工作了。 分田地这样的事情,老百姓自然是欢迎的,阻力来源于那些原本掌握大部分土地的地主。 “孙大人啊,您稍等。”老刘头很熟练地为孙国友做了一碗酸粉。 他一直在县城做早餐生意。 在护卫军没有来之前,他每天都要将当天几乎一半的收入交给那些县衙的皂隶。 护卫军来了之后,张贴告示,凡是进出城门、在城内摆摊一律免收厘金。 老刘头原本是不信的,不收钱,那些县衙的人吃什么啊。 然而,华族却说到做到,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告示贴出来。 第一天,华族公告说要给城内的没家发米一升、盐二两。 果然很快就有人敲锣打鼓让大家去县衙门口领取。 第二天,他们又说取消县内一切厘卡税费。 实际上自从城门口站岗的人变成了穿蓝军装的人开始,就没有人再向他们收过前,进出城门只要检查有没有带兵器,再也无人盘剥。 县内开张的店铺照常做生意,不再有收税的小吏上门。 那些华族的官员上门买东西、吃饭从来都是照常付钱,哪怕你要跟他们客气一下都不行。 第三天,华族公开售卖平价盐,只要登记了华族的户籍就可以凭借户籍购买从海上运来的平价盐。 董良在八重山群岛开辟了好几座大盐田,因为采用晒盐工艺,成本较低。 而在满清治下,盐一直都是官府敛财的工具,价格虚高,到了百姓手中更是贵不堪言。 就是这些沿海百姓,吃盐都要花费众多。 董良让行政公署销售平价盐,看似价格低,实际上这个价格盐场都还有的赚。 关键是百姓不需要因为价钱而吃不起盐。 这一政策,让华族在鸡笼统计人口的工作推进得很快。 消息传开之后,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前来上报身份信息。 甚至还有番民前来,工作组都一一帮他们统计。 董良早就已经交代过了,在东番岛上汉民、番民只要入华族户籍,一律平等对待。 第四天,工作组开始下乡,按照县衙留下的地契清查土地。 这一清查,孙国友才发现,鸡笼这里明明雨水丰沛,为何土地这么少。 原来是那些大族霸者一些荒地不开垦,也允许百姓开垦。 因为他们担心佃农开垦土地之后,就不会来租他们的地去种,那样的话他们跟谁收取租金呢。 这个理由其实非常的荒谬而自私。 曾经在县衙做过小吏的孙国友知道,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有。 那些山林只是被那些大户霸占,很多都没有地契。 普通百姓又不会跑到县衙去查证。 在满清时期,一个自然村落中,能够跟官府打交道的人实际上很少。 那些地方上的士绅充当官府管理乡村的拐棍,在百姓的眼中,他们就是官,就代表了权威。 “老刘,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卖酸粉的,为何不在乡下种地?” 孙国友这几天,天天在这里吃酸粉,已经跟这个老刘头熟络起来。 “孙大人啊,我家原来住在城外的山脚下,原本家里还有五亩水田,加上在我那大儿子在码头扛活,一家人还过的去。” “可是后来我那大儿在码头上被货物砸断了腿,他那么年轻,我不能让他成为一个瘸腿的废人啊,于是就带他寻郎中救治,老汉家中哪里承受得了那看病抓药的费用啊,只能向村中吴员外借钱,人家要咱将家中田地做抵押。” “后来我那大儿,腿是保住了,但是成了跛子,干不了重活。这钱也还不上,田就被人家收走了,好在我家祖传这做酸豆角的本事,老汉就自己做了这套行头来县上做点买卖,勉强活命吧。” “我大儿帮人做点杂活,也能有点收入,只是家中无田,到现在连个媳妇儿都娶不着,唉……”老刘说着长叹一口气。 孙国友这个人四十几岁,脸圆圆的,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容易让人产生信任。 他认真倾听着刘老头的讲述。这样的事情他再熟悉不过了。 地方士绅兼并土地的手段就那么几个。 强取豪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趁着那些农户困难的时候下手,要么直接赎买,要么放高利贷,然后趁着对方还不上债,强行收回。 元首说的没错,光靠分地还不够,要有一种办法让遇到难题的百姓能够安全渡过。 现在董良能够做的就是建立官办的银行,提供低息贷款。 还有就是在地方上建立卫生所,让百姓能够平价看病。 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唯有疾病是他们无法自己克服的困难。 “老刘,要是分给你田地,你要不要。”孙国友说道。 卖酸粉的老刘似乎没有听清楚,又或者是难以置信:“什么?孙大人,分地?” “对,分地,我华族治下,所有土地都归国家所有,百姓有种田的权力。我们元首说了,作为也官府要保证百姓有田可耕,耕田种粮关系着吃饭的基本问题。如果这都无法做到,那么百姓交税养着官府又有何用?” 老刘头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位孙大人说的似乎非常有理,但是官府从来都不跟百姓讲理的啊。 “孙大人,老刘一个人还能种十亩地,我那大儿虽然伤了腿干不了重活,但是种田还是可以的。况且我二儿子也快成人。” “那老刘你就等着好消息吧。” 孙国友吃好早饭,付了几枚铜子儿给老刘,之后回到县衙,找到了分管治安的守备队队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