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这只是略施小惩,还有一个更大的坑在等着! 下方的文官们,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 设置咨政处,由他们代理朝政? 真没有听错吗?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而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离不开处理朝政。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受礼教的约束,很少有人敢想帝王宝座。 但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权相”,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天下。 立功。 当然,任何一名读书人,一旦成为“权相”,又会遭到其他读书人的疯狂围剿。 文无第一。 治理天下的人,为什么不能是我? 故而,读书人所希望的,就是皇帝不理朝政,好好做一个道德楷模,做个礼节性的样子就行了。 天下怎么治理,应该交给我们,而不是皇帝。 说得好听一点,叫“垂拱而治”。 说得不好听一点,你当一个“招牌”就行了,我们负责管理国家。 当然,他们这样想,也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 毕竟,能进朝堂,成为重臣的人,无一不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人中龙凤,精选细选出来的“精英”。 而帝王,除了第一代开国皇帝之外,后世的皇帝,由于世袭制度的存在,并没有经过大量的筛选。 遗传学上来说,并不存在什么龙生龙,凤生凤。 有这样的情况,但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大多数时候下,后代的智商,都遵循“均值回归”。 第一代是精英,第二代往往不如第一代,而是泯然于众人。 全靠继承第一代的遗产,荫庇于第一代之下,才能勉强支撑。 而普通人的孩子,虽然大多数都极其普通,但总有极个别天赋异禀的。 真正论个人能力,这些挑选出来的“天赋异禀”之人,自然要胜过没有经过挑选的二代继承者。 这些二代继承者也许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过特殊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仍然要远远强于普通人。 但与“天赋异禀”的绝世天才相比,就很难比得上了。 而朝堂上的大臣,大多数都有一股傲气,相信自己是天才,远超常人。 当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事实。 能中科举,再一步步从底层官员升为朝廷大员的人,没有一个简单易与之辈。 每一个都是人精,每一个都是“老狐狸”。 但听到朱允熞说出这番话,老狐狸们也坐不住了。 “太孙殿下此言,下官以为颇有道理。治国之道,重在用人,只要知人善用,简能而任,主政者又何须事必躬亲?” 刘三吾率先站出来道:“只是设置咨政处,代理朝政,兹事体大,陛下恐怕不会同意。” 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政事都是亲自处理。 大臣也看得出来,陛下这是要将一切都牢牢抓住,他们自然不敢干涉。 虽然心中都十分想代理朝政。 却也只敢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皇帝了。 不然,冒犯了老朱,可不是开玩笑的。 此际,听朱允熞主动提起,他们一个个都砰然心动。 但又不得不担扰。 “是啊。太孙殿下所言甚善,但陛下那里,不好过啊。” “下官等自然愿意为国分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陛下……” 这些人一个开始告苦。 他们想归想,却狡猾成性,不愿意去触老朱的楣头。 “皇爷爷的身体大不如前了。”朱允熞面色严肃,大声斥责道:“你们身为臣子,就忍心看陛下这般操劳吗?” “朝廷养士是干什么用的?” “你们身为朝廷重臣,百官表率,不为朝廷分忧,陛下分忧,养伱们何用?” 几句话说得这群大臣一个个面臊耳红,垂头低首,恨不得将自己埋进沙子里才好。 不就是占领道德高地吗? 这招我也会! 朱允熞“咳咳”了两声,觉得时机也差不多成熟了。 “孤知道你们也很难,怕皇爷爷生气,将你们革职杀头。” “但谁不难呢?” “身为朝廷大臣,岂能没有一点担当?” “这样吧,孤也不用你你们去直言进谏。就先试着帮孤处理一下今天的奏章,让陛下也看看你们的能力。” “你们先看奏章,然事,每人都用一张纸条,写上处理意见,夹在奏章里面。” “记得,处理意见要简单明确,切中要害,不要写太多的字数。” “要不然,这么多奏章,你们也处理不完。” “待你们每个人都批完了,写好了,孤再来检查。” “这也是考验你们代理朝政的能力。” “若是所批意见皆切中要害,处理得当,孤日后必向陛下请旨,让尔等进入新设立的咨政处,代理朝政。” “希望尔等不要让孤失望。” 听到朱允熞这样说,这群大臣一个个都激动了起来。 处理朝政,批阅奏章,这可是以前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如今,机会来了。 谁还不想趁机表现一下呢? 就算不为了升官提职,只为了体验一下处理政事,批阅奏章的梦想,也值了! “下官等谨遵教诲,必定竭尽全力,为太孙殿下效力,为陛下尽臣子之本分。” 包括黄子澄,齐泰在内,都没有再反对。 他们也想抓住这个机会。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朱允熞满意的点了点头。 又道:“百官所上之奏章,非是小可,为防遗失或被偷盗,不得带出文华殿。” 说完,他又吩咐道:“来人,搬几张桌子进来,诸位大人就在这里批阅,处理。” 很快,太监们搬来桌椅,又给他们所有人都送上文房四宝。 随后,朱允熞将手中堆积如山的奏章,分发下去。 这群官员便开始一个个认真看起奏章来。 虽说他们以前也经常看奏章,但直接批阅,提出处理意见,却还是头一回。 在此之前,也就是只有在老朱问起如何处理的时候,才能说上话。 此际,自己动手批阅奏章,一个个不知道有多兴奋。 虽然只是草拟出意见,不是最后定夺,但已经足够他们高兴了。 朱允熞看着他们勤奋工作的样子,满意的点了点头。 解放了! 随即,他令太监们给自己送上零食水果。 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他们工作。 小样。 想折磨我,还是先体验一下自作自受的感觉吧。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朱允熞闲着无事,也开始提笔写起东西来。 让这些人批阅奏章,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君主专制越后就越完善,到了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巅峰。 清朝有许多不好的地方,可以说很多方面烂得一塌糊涂。 但唯独在皇帝集权上面,堪称封建王朝的典范。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军机处的设置。 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也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另外,军机处在办公场所和官员设置上没有正式的规定,也无品级和俸禄。 如此一来,军机大臣看似位高权重,实则在皇帝掌中任意起落。 不过,在朱允熞看来,军机处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而且,在他看来,还有另一个制度,其对皇权的影响,甚至还要超过军机处。 那就是保密制度。 大明文官对皇帝的制约,归根结底,来自封建礼教道德压力。 而要形成这种压力,首先要占据舆论高地。 舆论的力量,来自公开。 私底下是不存在舆论压力的。 一旦由公开转为保密,就无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对皇权就构不成任何压力。 大明臣子上的奏章,基本上都是公开的。 上了什么奏章,写了什么内容,顷刻间传遍朝野。 比如说,海瑞上《治安疏》,也就是《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奏章一上,朝野皆知,舆论纷纷赞扬,文官都出来给他站台。 如此一来,嘉靖皇帝若是杀他,就等于成全了他的美名,反而让自己坐实了“昏君”之名。 反过来说,若是奏章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严禁透露给第三者。 那情形就完全不一样了。 皇帝想杀他就杀了,完全没有任何压力。 不管他的是啥,反正除了皇帝和他自己,别人也不知道。 同时,如果奏章是保密的,大臣们就会相互告密。 等于大家都成了皇帝的耳目,遍布京城内外,中央地方,谁也不知道谁向皇帝打了什么小报告。 这也是为什么清朝不需要锦衣卫,东厂,西厂,却仍然能对臣子实行极好的监控的原因。 当然,朱允熞所想到的保密制度,要在清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后世的保密制度,较之清朝,又要高出很多了。 还有这些文官,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处理奏章,提出意见。 但若想借此染指最高权力,那就是想多了。 至少,在他当储君,当皇帝的时候,他绝不允许。 不过,若是他死后,倒不是不可以建立新的制度。 至少是引进更多的监督。 毕竟,谁知道自己未来的后代,是什么德行呢? 若是一个废物皇帝,将整个国家都玩废了,那就不好了。 这时候,就需要制度约束和制度纠正了。 朱允熞默默想着,心中已渐渐有了完整的方案,笔下的记录也越来越快。 不多时,他便差不多写完了。 抬头一看,只见下方的官员们,都还在一个正襟危坐,批阅奏章。 上千封奏章,可不是每个人只看一部分。 而是每一个人,都要将每一封奏章都看一遍,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以此来分辨谁的意见更好。 朱允熞写完之后,便开始悠哉闲哉的吃起了零食水果。 “诸位大人,这些奏章,今日可一定要批阅完啊!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还有新的奏章要批呢。” 朱允熞见到黄子澄揉眼休息,立即好言提醒道。 一边说,一边笑吟吟的看了他一眼。 黄子澄全身一颤。 看了一眼旁边堆得老高的奏章,肠子都悔青了。 早知道要自己来批阅,还鼓动朝臣,上这么多奏章干啥呢? 这不是坑自己吗? 但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批阅下去了。 一天没休息,他现在已经精神恍惚,头昏眼花了。 可一想到这辈子难得有批阅奏章的机会,他便咬紧了牙关。 如此良机,不能错过。 绝不可以称病告假,临阵退缩。 就算是死,也要批阅下去。 黄子澄很快又翻开了一本新的奏章,认真工作起来。 …… 朱允熞满意的点了点头。 下一步的计划,也正在心里筹划着。 让这些人看奏章,只是第一步。 既是为了对他们略施小惩,也是为下一步的计划做铺垫。 接下来,还有一个更大的“坑”,等着他们主动跳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