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赵培儒就去旁边的新闻见面厅中,台上讲话,下面则是央台的记者们。
而郑院士还几名核心团队成员,则站在侧门口的位置,悄悄的看着。在这个位置,可以盯着点,看赵培儒万一有什么不会不懂的,可以询问他。
央台的记者,看到赵培儒出来,眼睛顿时一亮!
不是说,是郑院士接受采访吗?
不过赵培儒院士就更好了!赵培儒院士的名气更大,在民间极富声望,在行业内也更受人知晓和尊重。而且赵培儒还是新晋的荣誉所长,声势也更大。由他来接受采访,再好不过了。
央台记者例行询问几个常规问题。
这些问题,赵培儒已经回答出心得了。他接受采访的经验很多,另外关于这个项目的资料他也了解过了,应对起来,游刃有余。
侧门位置,郑院士等团队成员,看着赵培儒回答的侃侃而谈,神色淡然,不禁都微微点头。
郑院士悄然笑着感叹道:“赵院士确实比我更适合当一个发言人啊。他喜怒不形于色,虽然咱的项目处于劣势,可他这幅样子,就仿佛我们处于优势一样。”
团队成员们也都微微点头。
郑院士在技术上没的说,但在当一个好的发言人上,确实比赵院士差了些。可能是赵院士经常会上各种新闻、采访、晚会、见过的大人物、大场面太多,早已经习惯了吧。
正这时,赵培儒突然提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不论是我们国内的早期胃癌研究,还是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更多针对的,是小于两厘米的病灶。”
“但要我说,小于两厘米病灶的治疗方法,已经发展的很好了,在当前这个阶段,没有必要再过多的浪费资源去做更深入的研究了。相比起来,大于两厘米的病灶,却依然是一片空白。”
“就像是我们面前,有两个病人,一个病人病情比较简单,大家在去研究这个病人,已经把这个病人的病情都琢磨透彻了,却还在不遗余力,花费无数精力、时间、人力物力去做更深入,更好的研究。”
“但旁边有个病情更复杂的病人,大家却因为其病情严重,困难程度很大,而不去管他。”
“在早期胃癌领域,病灶大于两厘米的病人,就是那个病情更严重的病人,目前在业界,这种病人没有好的办法,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我呼吁,作为早期胃癌的研究者们,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到这个领域上来。”
记者听了这番话,心里早就乐开花了。
看看,难怪赵院士名气大,在民间的影响力也打,这就是会说话啊,能用最浅显易懂的比喻,让所有人都听懂他话里的意思。这段采访,比每次来时,采访郑院士的要有意思多了。
记者心满意足的走了。
而旁边,郑院士等团队众人,直接傻眼了。
怎么突然开始说两厘米以上的病灶了?
这个领域,别说是国际上了,就是他们自己项目组里,同样研究的是两厘米以内的病灶啊。
咱也同样没有优势啊!
众人奇怪,赵培儒突然说这个干吗?这不是给自己招debuff么?
郑院士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连忙看向手中的资料。
这一看,便是彻底沉浸了下去。
旁边的团队众人,自己想不通赵培儒为何会突然提到这个后,便纷纷看向郑院士。
可他们发现,自家的带头人不仅没有去质疑赵培儒,反而是开始研究资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