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挑事(求追订!) 群臣积愤,一众人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皇帝眼神扫向底下讨论的大臣。 “众卿可还有结论?” 群臣沉默。 一个从地方调来不久的中年大臣从群臣中走了出来。 “臣有一点见解!” 看着眼生的大臣,皇帝双眼冒光。 “你有见解。” “你来说说!” “是!” 大臣对着皇帝一礼。 王明德趴在皇帝的耳边介绍了一下大臣来历。 皇帝听后点头。 此人是有些才干的。 “臣以为朝廷没钱,固然有天灾的原因,更多的是朝内大臣的原因。” “不言其他,江南盐政。” “臣曾经在江南执政,对江南那边的风貌十分了解。” “江南盐商何其多,个个巨富,却收不上来税!” 皇帝的眼神变了。 此人目的不纯,江南盐政的问题,一直都是大乾的痛。 日前,林如海正在江南处理盐政。 他将话题引到这里,是要炮轰林如海。 皇帝的面色黑了起来。 同样听出来的贾珊将目光落在出来的大臣身上。 “江南盐政问题一直存在。” “说到底,这个问题是人的问题,我大乾自太祖开始,实行盐引制度,可总有一批人铤而走险贩卖私盐。” “伴随着大乾稳定,走向繁荣,此种问题一直延续到太上皇年间,成为大乾的一大患。” “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何,大人可知道?” 贾珊询问大臣。 “这” 大臣在贾珊的询问下,额头开始冒汗,他在江南对盐政接触的少。 今日他冒然出来做出头鸟,是为给皇帝留个好印象。 除此投桃报李,报答甄家。 他能这么快的升到京都,其中也有甄家的相助。 如今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皇帝见大臣说不出来,眉皱了起来。 “你倒是说呀!” 皇帝催促大臣。 大臣眼神涣散,头上的汗流的越发厉害起来。 “臣不知!” 全臣哗然。 “伱当朝堂是玩乐之地吗,不知道你张嘴就说。” 皇帝开始生气,大臣被吓的趴在地上。 “陛下饶命!” “臣对盐政见解不深,但臣说的没错。” 贾珊将目光从大臣的身上移开,转向皇帝。 “陛下,他说的没错,盐政确实是个问题。” “他回答不上来臣这个问题也是正常。” “臣愿意为众大臣讲解一下导致如今大乾盐政困难的原因。” 贾珊对着皇帝一礼。 皇帝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知道?” 贾珊无比认真的点头。 “臣知道,臣有深入研究过。” “好!那你说说。” 皇帝对此不抱任何希望,盐政的问题一直是大乾的大患。 面对这个大患朝中大臣们讨论了不知多少次,一直没有解决的方案。 贾珊将目光转向众大臣,对着众大臣们一礼。 “小子比众位大人都年幼许多,若是有失礼,还请众位大人见谅。” 众大臣点头洗耳恭听。 “太祖将盐铁等收归国用,定下了盐引制度。” “本这制度是好的,而却有着一个漏洞。” “大胆!” 贾珊刚开始说,立开便就有一个大臣站了起来。 贾珊不解的看向那个大臣。 他说的有什么问题吗。 大臣义愤填膺的看向皇帝。 “陛下,这小贼诋毁太祖,太祖定下的祖制怎么可能有问题。” 听见大臣的话,贾珊忍不住笑了,这人是在没事找事。 盐政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现在弹劾他,目的就是找存在感。 像这种的人,历史上自古便就不缺。 皇帝厌烦的看向那人。 “此时非彼时,太祖虽定下祖制,却也不是一成不变。” 皇帝刚说两句,那大臣露出一副受了委屈的虚伪模样。 “太祖祖制不容质疑呀,陛下!” 皇帝心中的厌烦达到了顶峰,将眼神看向此人的上司,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接到皇帝的眼神,看向那个挑事的人。 此人正是他部内新上任礼部主事。 礼部尚书站了起来。 “太祖去世时,曾言实行国制当应时而变,你坐下!” 自己的顶头上司说话。 站起来的大臣看了一眼贾珊,又看了一眼自己上司以及皇帝。 知道自己再说也是无益,借坡下驴灰溜溜的坐下。 贾珊继续开口。 “太祖年间,便就出现官商勾结私放盐引,哄抬物价的事。” 贾珊看向一边的户部尚书。 身为三朝元老的户部尚书对此事知道的颇多,顺着贾珊的话开口,为众人介绍。 众人见怪不怪,这种事,到了如今仍还存在。 甚至比以往还要严重些。 而他们中间也有不少就是干着这种勾当。 贾珊接着开口。 “造成这种原因是朝廷的监管不厉。” “而想解决这个问题,需得在朝堂中建立一定的经济体系。” 皇帝一愣。 “何为经济体系?” “就是相关的经济构造,使大乾拥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陛下!” 皇帝点头,示意贾珊接着说。 户部尚书直起了耳朵。 这事关系到他们户部。 贾珊咳嗽两声,清了清嗓。 “如今大乾在盐政的问题,便就是私盐。” “而大乾要做的就是稳定盐价,严厉打击私盐的存在。” “但大乾想这么做很难。” “私盐贩子数不胜数,杀完一片又一片,如雨后春笋般冒个不停。” 皇帝在心里暗自点头。 当年太上皇年轻时便就狠狠的收拾过一批私盐贩子。 本以为大乾就此摆脱盐政上的问题。 然这治标不治本,处理了一批,便就有一批大胆的出来。 尤其其中的一些盐枭。 这些盐枭不得了,巨富不说手里还有着一些武装力量。 而这帮人都是刀口舔血的人,真打击狠了,聚集起来有他受的。 “所以,你可有办法遏制住这帮人。” 贾珊笑着点头。 “陛下觉得这帮人最想要什么。” “钱!” 皇帝想都不想的道。 贾珊摇头。 “这帮人最想要地位,要名声。”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钱已经变的不再重要。” “士农工商,商排最后,他无论多么有钱,社会地位还是最低。” 皇帝阴晴不定的看着贾珊。 “你想让朕买卖官位。” 贾珊一怔,这都扯哪里去了。 反应过来的贾珊朝着皇帝一礼,解释。 “陛下你想错了。” “臣怎可能有那胆子,怂恿陛下买卖官位。” “臣只是指出了这帮盐商的心理,他们这帮人腰缠万贯,面对官员之时,还是一副卑微样子,所以他们最想摆脱这种境地。” “接下来才是臣想说的。” 皇帝示意贾珊继续说。 贾珊将腰直起。 “陛下可还记得,臣刚刚提到的国企。” 皇帝点头。 “盐铁本就是为国物,这在太祖之时便就定下的,而如今私盐不断,也就说明盐引制度已经不行。” “请陛下听听臣的国企。” 皇帝再次点头。 “你说!” 贾珊行礼。 “臣这里的国企,顾名思义,就是国家经营的作坊。” 皇帝的眉皱了起来。 贾珊继续讲。 “这个作坊不同于工部里的匠作堂,只管朝堂与皇宫的一些维修生产工作。” “他与坊间的铺子作坊差不多,对外进行售卖物品。” 全朝哗然,这不就是让朝廷经商。 这怎么能行。 一时间,全堂激愤,弹劾贾珊者无数,要求皇帝罢免贾珊的官位。 皇帝无视大臣,目色变的沉着,考虑此事如何。 总而言之,能让朝廷有钱,一点面子算什么。 皇帝示意贾珊继续说。 贾珊点头,转身看向一众大臣。 “各位大人,小子有一事不明。” “我瞧各位大臣都情绪激动,各位大臣是不是不用吃饭,不用喝水。” 贾珊询问众大人。 大人们俱是一愣。 “黄口小儿休得胡言乱语。” “我等吃饭喝水与此事有何干系。” 一个老大臣站了起来,对着贾珊横鼻子竖眼。 贾珊上下打量了一眼站起来骂自己的老登。 “那我问大人,你吃饭喝水应该是需要钱的吧。” 大臣冷哼一声。 “当然要钱,可这与你刚才说的东西有什么关系。” 贾珊傲娇的扬起脑袋。 “关系大了,人需要吃饭喝水,朝廷就不需要?” “朝廷也是需要钱的。” “如今朝廷没钱,再来一次像之前蝗灾那般严重的灾祸,朝廷该当如何?” “你们就知道为难陛下。” 贾珊激动的将话说出,皇帝看向贾珊的目光满是欣慰。 终于有一个臣子能体谅他了。 皇帝将目光看向大臣们。 “贾珊说的对,当初蝗灾一事,你们逼着朕祭天,天天向朕哭穷,朕与后宫咬紧了牙挤钱。” “天天萝卜白菜,朕那小公主都面黄肌瘦。” “还是恭亲王与太后接济朕,朕的后宫才吃上肉。” 皇帝委屈的流泪。 他这皇帝当的实在憋屈。 大臣们沉默,他们早就对皇帝在后宫缩衣减食的事有所耳闻。 现在皇帝亲自说出来。 一众臣子低下了头。 他们身为大臣竟然让皇帝过成这样实在该死。 贾珊接着开口。 “实际制盐的手法非常简单。” “福建等地,早已普及晒盐之法,而盐价还如此的高,多半都是这些盐贩子在里面抬价。” “若是朝廷能公开做这贩盐之事,不光能打击这些无恶不作的盐枭,更是能让百姓们吃上便宜的盐,这何乐而不为。” “臣实在是不理解大臣们为什么反对!” 贾珊对着皇帝一礼。 皇帝不住的点头。 “你起来!” 贾珊从地上站起,户部尚书站了起来。 “臣反对!” 贾珊诧异的看向户部尚书。 户部尚书怎么会反对自己。 户部尚书看了一眼贾珊。 “小贾的制策是一个解决大乾盐政的好办法,但如今大乾内忧外患。” “若是唐而为之,必将惹得这些盐商们激愤。” “他们不缺钱,家中更是养了不少的家丁护院。” “若是让他们联合起来,于大乾而言非是好事。” 户部尚书将关键说出。 皇帝的眉皱起,如户部尚书所说。 如今非是做此策的好时机。 皇帝将目光看向贾珊。 他想看看贾珊还有什么想说的,贾珊的眉紧紧皱起。 户部尚书说的这个问题,被他忽略了。 可若不实行这样的制策,私盐就会一直流荡在坊间。 贾珊将目光转向皇帝。 “陛下,江南就没有偏向朝廷的盐贩吗?” “有肯定是有的。” 皇帝回答贾珊,贾珊的眼睛一亮。 “那就好办了,陛下。” “国企若是要办,那肯定会非常巨大。” “尤其像盐这种关系到民生之事,手底下有个几万人做工也是正常事。” “陛下可知何为代理商!” 皇帝感觉头有些疼,这个贾珊怎么一个新词一个新词的往外蹦。 知道皇帝不知道的贾珊微微一笑。 “盐产出来要往外运,往外卖,陛下手底下的人要守卫边疆,哪有那么多的人,一月不停的往外运盐。” “这些盐商便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大臣默默的站了起来。 “可让这些盐商插手,岂又要回到从前?” 贾珊再次一笑。 “国企诞生目的就是稳定市场市价,他想从朝廷这里买盐,就得遵循朝廷制定的市场价格。” “盐为国物,而这盐池也全在朝廷手里,他们哪来的胆子,敢如此做。” 贾珊反问那大臣。 大臣恍恍惚惚的坐下。 又一个大臣站了起来。 “那剩下的那些手里有盐引的大盐枭怎么办。” 贾珊:“市场是讲究优胜劣汰的,一边是朝廷出品,物美价廉的盐,一边价格奇高,盐商的盐,老大人你觉得百姓们会买谁的。” 大臣眼中闪过不服。 “可你又怎么确定,这些盐商会偏向朝廷。” “不言其他,他们自己卖盐远比给朝廷卖盐赚的多的多。” 贾珊看着眼前的老头赞叹点头。 “老大人可就说到了。” “这可以是个问题,也可以不是个问题。” “老大人可记得我之前言的盐商,他们最缺不是钱而是地位。” “而这就得看陛下以及大人们舍不舍的。” 贾珊将目光看向皇帝。 “臣记得太祖之时,便就有过先例。” “给那些资助过他的商人封号,其中最出名的便就是金陵薛家。” “太祖封赦薛家家主为紫薇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