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回河的诱惑,保守派苏良和欧阳修 正月二十二日。 一篇长达三千字的《浚河故道疏》吸引了汴京城所有官员的注意。 浚,即疏通;河,即黄河。 呈递此篇奏疏的官员是:以武胜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大名府的贾昌朝。 贾昌朝称,自景佑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隆决口,向东北方向分流后,大有北流之势。 河高于岸,河道淤塞,河患问题愈加严重。 他建议,塞横陇、商胡二口,引水东流,恢复黄河京东故道,以此内固京都,外限夷狄。 他在《浚河故道疏》中道尽了黄河改道的好处。 黄河东流,可免于河北之地经常被淹没、赋税难收,生流民盗贼之患;可灌溉良田千万亩,富京东之地;可形成巨大天堑,防辽兵南下,护卫汴京城…… 一言以蔽之:回河故道,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与此同时。 真宗期间,一名叫做李垂的官员写的一部水利著作《导河形胜书》,被很多官员翻了出来。 此书在数年前便预言—— 大河北上,有入燕云之势,到时契丹人极有可能顺黄河而下,直逼汴京城。 若解此困,须令大河东流。 而今,预言成真,大河真的北流了。 黄河重回故道,乃是一件极其消耗人力、财力的大工程。 但此刻的赵祯,雄心壮志,正是想着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时候。 赵祯对《浚河故道疏》的回河之策甚是赞赏,当即令驿兵将此疏传向全宋的各个州府军监。 意在听一听天下官员的意见。 与此同时。 汴京的官员们也开始纷纷上疏支持回河之策,称此为抵御辽国之良策。 而当苏良看到这篇《浚河故道疏》后,不由得紧紧皱起了眉头。 在他脑海里浮现出四个字:三易回河。 大宋之所以被后世不喜。 除了靖康之耻外,还有一件事做的极度愚蠢,便是三易回河。 而今,正是第一次回河前夕。 在赵祯与官员们心里,黄河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军事天堑,抵御辽兵;其次才是黄河对百姓生计的作用。 赵祯和官员们将黄河想的太简单了! 暂且不论使得黄河东流要消耗多少财力、人力和时间。 即使将黄河水移入黄河故道,黄河依旧还会泛滥成灾。 黄河水患的根本。 在于上中游的黄土泥沙过多,不断冲击,导致下游处泥沙堆积,河床过高,成为悬河。 汛期一到,水无处可流,必然会泛滥。 要使得黄河在汛期免于泛滥,需要疏通的是下游入海区段的泥沙,但此处堆积的泥沙,根本不是当下的人力条件能够解决的。 在苏良眼里,目前的黄河水患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只有多筑堤坝、多植树木、尽可能为黄河分流,才能减少大河之患。 而今,回河之策,对解决黄河之患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还会让河北、京东这两个重税之地,遭受黄河施虐,民不聊生。 实在划不来。 但是—— 朝堂百官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 其中,最吸引大家的地方,便是能够使得黄河成为军事天堑,抵御辽国。 这个作用,对当下的大宋,实在太具有吸引力。 这次,贾昌朝之策,得到了多名朝堂官员的支持。 陈执中、吴育、张方平、夏竦、丁度、王尧臣,甚至台谏官们,除了欧阳修和苏良没有说话,其他人都上奏力挺,觉得此举不仅可御辽,还有泽被后世之功。 包拯也未上奏。 因为包拯上奏的原则是:只对自己了解全面的事情发表意见,他对黄河之事,还未曾了解仔细。 …… 御史台,察院内。 苏良坐在桌前,拿起笔又放下笔,实在不知该如何上奏反对回河之策。 他若说,回河之后,黄河虽可作军事天堑,但将会导致河北、京东水患不断,民不聊生。 官家根本不会相信他。 因为,回河之后,黄河作为军事天堑的价值是确定的。 而回河之后,到底是使得河北京东愈加富庶还是遭受水灾,则是不确定的事情。 苏良思索良久,最终还是上奏反对。 他分析了历年来黄河水患的原因,表明黄河之害,在于下游泥沙堆积,而黄河北上乃是泥沙堆积后形成的自然趋势,非人力可改之。 此外,他称黄河改道,将会消耗数十万民众及大量金钱,导致国乏民疲…… 翌日。 苏良收到了赵祯在奏疏上的批复。 “回河之事,消耗甚大,确应谨慎,朕悉之。” 赵祯此话,明显是只承认了回河之事消耗甚大,但却不认为回河有问题。 紧接着。 身在京东路青州的富弼,也上奏表示支持贾昌朝的回河之策。 随后。 范仲淹、韩琦、蔡襄等外地官员也都纷纷上奏,认为此乃良策,理应迅速实施。 身在齐州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也上奏表示:可将大河还于故道,齐州将倾力助朝廷修缮故道。 官员们纷纷赞同。 其主因,还是“以黄河为军事天堑,抵御辽国”的作用,实在太吸引人了。 谁让开封府的前方尽是一马平川之地呢! 谁让大宋君臣无比忌惮那些骑在马背上的契丹人呢! 这时,欧阳修也开始上奏。 欧阳修曾任河北都转运使,对黄河有一定了解。 他一开口就将《浚河故道疏》抨击得一无是处。 “大河为国患,二千岁矣。” “今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夺洪河之正流,此大禹之所不能。” “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实为天方夜谭,坏朝廷根基!” “京东故道,屡复屡决,回河之后,必成水患,百姓生计孰顾之?” …… 至于黄河的军事屏障作用,欧阳修称:契丹人由黄河直至汴京,实非河北京东军尽死乎? 欧阳修将大禹都搬了出来,但并未说服赵祯。 多了黄河一道天然屏障,汴京自然就稳固了一分。 这是赵祯作为帝王首先会考虑的问题。 不过,欧阳修也道出了赵祯最担心的事情。 回河费用,耗资巨大。 正如欧阳修所言,以三十万人之众,开一千余里之长河,至少也要一两年。 如此开销,朝廷确实有些承不住。 就在这时,夏竦开始出来作妖了。 他上奏称欧阳修与苏良反对回河之策,乃是因与贾昌朝有仇怨。 至于回河经费,他还亲自算了算,认为是远远少于与辽国打仗产生的军费的。 一时间,赵祯又心动了。 朝会日。 除了苏良和欧阳修反对回河,其他臣子不是赞同,便是沉默。 苏良和欧阳修二人,以二抵众,与夏竦等人吵得不可开交。 但论辩完毕后,苏良发现,他和欧阳修除了有一个“费用甚高”的点外,根本拿不出太多观点。 朝堂上的官员全都支持回河之策。 甚至吴育、张方平还站出来劝苏良和欧阳修,要相信人定胜天,要相信事在人为,要有革故鼎新的态度…… 一时间,苏良觉得朝堂上下,就他与欧阳修是保守派,畏畏缩缩,不敢逆天命而为。 此外,因苏良和欧阳修并不以擅治水利著称。 一些官员都觉得他们是在针对贾昌朝,借机报复,就连赵祯都将他们的奏疏留中不发了。 赵祯犹豫不决的唯一原因,只剩下:费用太高。 就在这时。 掌管黄河河堤工料事务的河渠司主官李仲昌,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他认为,可塞横陇、商胡二口,引大河水至六塔河,对大河分水,而后再引入横陇河道。 六塔河,乃是一条宽约五十步的河流。 此策一出,立即引得了许多官员支持。 其一,此策保证了黄河东流,黄河依旧是御辽的天然屏障。 其二,此策省钱。疏通六塔河要比开拓京东故道省钱多了,若以后国库充足,可再考虑回河京东故道。 赵祯也甚是欣喜,认为此策可行。 而这时,欧阳修再次站了出来。 他对六塔河也有所了解,直接道:六塔河宽仅五十步,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甚是可笑。” 此举更容易引发黄河决堤。 但是赵祯根本没有理会他,认为只需拓宽拓深河道即可。 赵祯直接在朝堂上拍板,立即制定疏通六塔河执行策略,策略敲定后,必须在今年夏季汛期前完成大河分流。 苏良知晓,这又是个“大聪明”的主意。 大河灌进小河,焉有不泛滥的道理。 所有人都只看到了黄河的军事壁垒作用。 至于大河泛滥,摧毁几十亩田地,十几个庄子,只要不是特别严重,他们便能接受。 毕竟,汴京的安全高于一切。 赵祯与诸多臣子,根本意识不到黄河的破坏能力。 苏良也不再辩论了,再争论已经没有意义。 他准备换一种方式,找一找实证,看能不能说服赵祯。 而此时,唐宛眉即将临产。 苏良直接请假十日,回了家。 欧阳修连上数道奏疏,但皆被留中不发后,他也闭口不言了。 他再能写和说,也抵不过全朝官员的嘴和笔。 朝堂的官员们都觉得他是文人脾性,在针对贾昌朝,是因私废公。 欧阳修也不辩解,他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唯愿这个代价能够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