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粮? 袁绍这么仔细一盘算,发觉还真到了要还那五万石军粮的时候。 因着迁都、剿匪的各种事宜,袁绍几乎都要忘记了,酸枣联军征讨董卓其实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从并州借用来的军粮也确实是在去年六月送到的。 距离如今,真已是整整一年了。 不,甚至还多了几天。 若按照乔琰当时提出的算法,袁绍还得再还上那么几十上百粒麦子。且遵循着当时的还债条例,袁绍应当要将这百粒麦子亲自数给乔琰看。 换成是其他人提出的这个要求,袁绍说不定还觉得这就是个促狭调侃的话而已。大家都已各自坐到这等权重高位上了,怎么都不应当再兑现这等混账的附加条件。 可偏偏,对面是乔琰。 按照她那行事方式,她是真有可能这么干的! 袁绍捏着这封信,面色沉沉。 再看看她在这封信中所说的那叫什么话——正欲长安救驾,速还。 她是真不客气啊……多一个字都不愿意写! 这是何等傲慢的口气! 哪怕他袁绍在这一年间已手握青州冀州二州之大权,又有拥立东面天子之功劳,他从乔琰这里得到的信中还是这么一派颐指气使的样子。 这很难不让袁绍在一瞬间想到乔琰去年直接在街头痛斥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场面,也是此等的不客气! 好得很! 她若随后成功进攻长安,又若真让她将小皇帝刘协给救了出来,届时她再将这等锋芒毕露的苗头,从对准马腾韩遂转为对准他来,岂不是当场就要开战了? 袁绍自恃是个本事人,但先有邺城粮贵,后有余贼复起,要是再有乔琰直接上门来攻伐,手握刘协这个正统名头,他还真不是她的对手。 坐在下方的审配看到袁绍在收到这封来信之后的脸色变了又变,本还想问问那乔侯在信上都写了什么东西,忽听袁绍说道:“正南,我等不能履韩文约之覆辙。” 何为不能履韩遂覆辙? 韩遂对乔琰还是太放心了,根本没想到对方能以这等方式攻破金城。 同样是三万人,当年的周慎和孙坚在葵园峡被西凉军抢断了峡谷,杀得丢盔卸甲,韩遂却被乔琰直接虚晃了一招绕行到后路上,来了一出左右合围。 谁也不该忘记,这位少年封侯的并州牧原本就是从黄巾之乱的战场上出头的。 所以谁又能确定,她对上董卓真的会是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局面,而不会是—— 不会是韩遂的情况再出现一次? 天下可为将者甚多,为帅者却不多,乔琰正是个中翘楚。 他们若是想在冀州青州继续发展下去,起码再积攒上两年的粮食,拥有招揽兵卒的资本,就不能放任乔琰再打进攻三辅的一仗。 袁绍现在可算是学乖了,反正不要小看他的对手,尤其是乔琰这种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 在被乔琰的这封催债书彻底调动起了危机感后,他刚从凉州战况的消息中平复下来的情绪,又在一瞬间迸发了出来。 压!必须打压她! 只是要如何牵绊住她的手脚……确实如审配所说,是需要小心决断的事情。 就算有支持刘辩为正统的理由在,他要是扯后腿扯得太明显了,也容易被人留下话柄。 袁绍环视了一圈堂前谋士,一面为自己在冀、青二州所发展的局面和拉拢到的人才很觉骄傲,一面又不免在此时佯装忧心忡忡地样子问道:“若阻滞其攻势的大略已定,诸君有何行事之法教我?” 还粮是不可能还粮的。 别看五万石粮食不多,但若是这粮食直接被投入到了长安救驾的战事之中,变成了乔琰迎回刘协这个天子的助力,袁绍觉得自己得有阵子食不下咽。 哪有这么资敌的。 何况,冀州的粮价在接近收成之时也确实是稍稍回落了几分,可依然远高于去年,这等于是让他原本欠下的债,还在今年翻了个数倍。 这更令他觉得心梗了。 所以不还! 而既然不打算还了,更要给债主添堵,让她无暇他顾才好。 此刻堂上之人并不只是先前曾经出使于晋阳,向乔琰宣读那骠骑将军册封的许攸和审配。 自袁绍奉迎天子归于邺城,又有青州牧的职权在手,天下不看好董卓与刘协那一方的,眼见朝廷初立而投靠于袁绍的实在不少。 尤其是多以出仕一展抱负为志愿的汝颍士子,与本地和袁绍结成利益共同体的河北士子。 酸枣联军中袁绍这一路后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也或多或少会对他造成几分影响,可时过一年,他也敢说自己手下这人才济济的阵容,放眼天下也没几个比得上的。 在他问出这问题后,底下众人纷纷思索而非反对他这一决定的表现,更是让袁绍被乔琰索要欠债激起的怒气平复了下来。 这便是他的基本盘。 那乔琰纵然挟大胜之势而行,又如何能比得上他这等积蓄。 堂下一人先站了起来,朝着袁绍行礼说道:“放眼天下,能压得住并州牧锋芒之人屈指可数,她又已无上顾之亲属,要令她止步凉州,实难有掣肘之人。并州水利农事并重,自当年三辅蝗灾已有成效,闻审正南与许子远赴并州一行,沿路所见多有民众庆收之乐,以拖累一州之地来说事,也无有可能。” 袁绍朝他看去,见开口的是沮授,不由心中一喜。 沮授出身河北,在他奉迎天子于邺城后,因其“有大志,善于谋略”而招揽到了手下。 袁绍才被乔琰狠踩了好几脚也不敢太飘,故而他对河北士人摆出的礼贤下士姿态还是很够的。 被他委派前往并州过的审配是一个代表,沮授就是另一个。 甚至沮授给他的惊喜要远远胜过旁人!这并不只是个简单的文臣,还是个能统兵的将领。 从去年袁绍扫荡青州开始,沮授就先被他委任为了骑都尉,负责协助作战,屡立战功后,又在今年冀州睦固、于毒等人的作乱中,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指挥风范。 袁绍当即拍板,以沮授为监军,甚至上表天子,给他请封了个“奋威将军”的名号。 ——当然,后者这个杂号将军的名头不大,就是对其表现卓越的嘉奖而已。 但袁绍并不只是因为沮授替他一道镇压平乱就给出这个位置的,还因为沮授在刚投效到袁绍麾下的时候,对着他说出了这样的几句话。 话中说的是他袁绍弱冠登朝,威名海内,忠义奋发,起兵讨董,而今“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横大河之北,合数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已迎大驾于邺都,必复宗庙于魏郡,号令天下,诛讨未服”“比及数年,其功不难”。① 这是长久的战略之谈! 也正是袁绍自己的心愿! 在乔琰的势头如日中天,袁绍甚至要让刘辩对她给出一个骠骑将军的位置作为拉拢的时候,沮授依然对他抱有这等信心,说出“其功不难”四字,简直是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沮授又绝非空谈之士,而是确实拿出了这等替他平乱定功,讨逆不服的能力。 比起审配虽有气节却更精于防守,许攸多谋却更擅言辞,田丰刚直却屡屡犯上,逢纪有见地却稍显短视,沮授简直是袁绍心目中最合意的股肱之臣,也是他立足河北后所得到的最大一笔收获。 现在见他先站出来,哪怕先说的是乔琰此时的优势所在,也并未影响到袁绍格外期待他会说出些什么来。 沮授继续说道:“我有两法可令其暂缓攻势。以眼下局面,长安不能不打,暂缓攻伐之势已然足够。” 袁绍忙道:“请先生说来。” 有一条办法他都很是欢喜了,更何况是两条。 沮授回道:“其一,从乔烨舒所尊奉的礼法上来说,能在她上头的只有两人,也就是卢公和刘幽州两人。其中卢公甘为内应守卫那位西面天子,已不可能阻拦她的行动,但是刘幽州可以。” “观乔烨舒为政之道,与刘幽州截然不同。前者富甲其兵,痛击边陲胡虏,后者衣食简朴,开放胡市,拉拢乌桓峭王,以图悬首张举张纯。” “若似并州民众安居景象,无人可对乔烨舒指摘,然凉州豪族为之屠戮者众,连克韩遂边章更可说是兴兵战事,屠高平阿阳、以羌人之骨覆地,更是未闻凉州民有安乐,已见喋血频频。此事不妨请刘幽州去管。” 袁绍迟疑问道:“可刘伯安虽未承认邺城天子为正统,却也并未对西面天子表达奉迎臣服之意,如若他不愿前去又当如何?” 以袁绍所见,刘虞此人对乌桓的怀柔政策无疑是他本人性格的真实体现。 他是没有太多的上进心的。 这样的人放在身侧很舒服,可若是想要他将自己的手伸到别人的地盘上,也同样有点难。 “此事不难,”没等沮授回话,一旁的许攸已经说道:“五月里幽州地盘上不乏有民言及,想要以刘幽州为天下之主,明公不如帮他点一把火,助一助力。” 对民间的这种传闻,刘虞自己是公开拒绝的。 他甚至回话说“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② 言外之意,他在幽州苛尽心力从事治理,并不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国之君,只是希望积攒州郡的力量,迟早有一日能够还都于洛阳。 到底是支援的哪一个天子姑且不论,反正不是他自己。 可按照许攸的方法,若是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又有人恰好在此时希望他能去规劝乔琰的举动,莫要打着夺回天子之名,行越矩之实,刘虞会不会出于自己名声的考虑而选择前往呢? 会去的可能性非常高! 许攸又道:“明公不必令天子册封刘伯安为凉州牧,只需令刘伯安之子刘和暂代幽州牧权柄便可。” 若真给出了凉州牧的位置,那才难免要让刘虞觉得此举不妥。 居中调停,才能让他以一制约者的身份前往。 袁绍赞道:“便依二位所言。” 刘和一度为刘协伴读,去岁洛阳被攻破后,董卓携带刘协外逃之时未能顾及将他带上,也随着邺城朝廷的建立而来到了冀州,与袁氏子弟的关系不差。 以刘和暂代幽州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给了袁绍插手幽州事务的资本。 他转向沮授,说道:“请先生说第二件举措吧。” 沮授回道:“请明公延请郑康成前来邺城,重启太学,同时——” “请涿郡中卢公乡里弟子,并汉滨荀公避祸之时所收弟子,齐往凉州为其师请命。天下大儒,于党锢之祸间已损失不知凡几,乔并州若贸然进取长安,卢公荀公性命必然不保,恐为大憾。” “众弟子不为劝其不战,只为劝其静候荆州方向分出胜负,可再出一军攻伐长安之时,待万事稳妥再战。” 卢植与荀爽必然是希望乔琰直接出兵的,可董卓绝不会让他们的这种想法传递出去。 这也就让这种舆论声讨的方法有了可行性。 何况也正如沮授所说的那样,这些被请去奔赴凉州的子弟可不是阻拦乔琰打董卓,救回天子,而是希望她再等一等,确保能快速拿下董卓,而不至让名士牺牲之时再战。 可荆州刘表和孙坚朱儁等人之间,到底要多久才能分出胜负,这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定论的事情,袁绍甚至可以在其中插手,做出些行动来。 但从明面上,他只是将青州大儒郑玄请来了京城,将已经荒废了一年有余的太学开办起来,作为其中的主事者而已。 这甚至是一项继续收拢士人之心的举动。 这两道举措落下来,乔琰若要想携征讨韩遂成功后的大胜之势进攻三辅,起码在一年半载之间都是不可为的。 若真这么做了,她原本汉室忠臣的身份,就站不住脚跟了。 以沮授所揣测,哪怕乔琰并不像她所表现出的那样为先帝孤臣,而是以汉臣之名,行割据之实,也绝不会在此时做这等自毁长城的事情。 他话音刚落,袁绍便拊掌而起,朝着沮授行了一拜谢之礼。 沮授这两项建议,不只是拖住了乔琰的举动,更要紧的是,这两项举动的背后,都是在为他那雄踞河北的计划继续添砖加瓦。 这才是最为顶尖的谋士所应当表现出的素养! 他袁绍有此等谋士,何愁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