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论功行赏 在朱元璋视察的最后时间,许良做了完美的谢幕演出,声音的科学原理直接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似乎还从来没有人认真探究过,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甚至都不需要特意的去实验,因为留声机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这玩意儿可没长嘴,完全是唱针在唱片的细微凹痕上划过产生的震动发出的声音,而且精准的复刻了录制的乐曲,直接让所有人都大开眼界。 “他能记录下乐曲的声音,那我们说话的声音,也能记录留存?” 朱元璋呼吸有些粗重起来,事实上许良之前就提过这个,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现在他还是忍不住确认了一下。 如果人的声音可以留下,那么也就是说自己说的话可以留存后世! 人终有一死,洪武皇帝也一样要死,而且这日子似乎要越来越近了,而大多数人都是希望死后能在世界多留下一些痕迹的。 这些痕迹可以是文字,血脉,故事,但此前从未有人留下过声音,而现在自己似乎有这个机会! “可以的,皇帝陛下,我们说的话也可以录制下来然后在留声机上播放!”许良认真的答道。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虽然他现在没有说什么,但是这一瞬间,他已经开始思考了很多东西。 自己究竟该给后世子孙留下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作为祖先的期望,还是开国皇帝的告诫,又或者是未了的愿望 不,泥腿子才做选择,我朱元璋全都要! 这时候,他甚至幻想起后世人听到洪武皇帝声音时候,是如何激动崇拜的模样,自己的威名能随着唱片流传,不断被后世人所瞻仰。 这是一种自信,朱元璋如是想到。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摆脱了这些乱七八遭的想法,然后他十分认真的看了一眼许良,这个年轻人今天给了他极大的惊喜。 “入宫吧” 随着朱元璋一声令下,这一次视察算是正式的结束了,许良不知道朱元璋的打分是合格还是不合格,他只能跟随着官员的队伍,一齐入宫去。 朱标搀扶着朱元璋再度登上御辇,然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再度往皇城进发。 宽阔的中央大道尽头,新紫禁城的样貌越来越清晰,远远看去,那红色宫墙看起来似乎与应天府故宫一般无二。 实际上皇宫的建设,确实是与应天府故宫一模一样的,几乎就是照着模子复制出来的。 倒不是许良不想在皇宫上运用新的建筑或者风格,只是皇宫这玩意儿不是能随便乱来的,要建在哪里,要怎么建,什么样的分布格局,具体用什么样式,需要哪些材料,这都是有严格标准在的。 如果随便乱来,就算做的再宏伟壮观,那也是有罪无功,所以许良很干脆的就直接按照应天府故宫的样子再建了一座皇城出来。 当然,总体的格局,样式,方位都是一样的,但是细微处的很多东西,那就完全不同了。 此时的皇宫已经有禁军廷卫开始分布值守,由于与应天府结构相同,所以士兵们熟悉的找好了自己的执勤地点。 随着宫门缓缓打开,朱元璋的御辇慢悠悠的往里进去,两侧的侧门则是大臣们的用道,他们跟随着一起缓缓进入。 新的皇宫看起来与故宫一般无二,但毕竟是新建造的,完全没有故宫的陈旧和厚重,更多的展现出来蓬勃的朝气。 紫禁城在华夏历史的宫城里来说,在奢华壮丽上实际上很难排的上号,但毕竟也是皇宫,该有的牌面那也是一样不少。 青龙石雕,汉白玉,楠木,金砖,贡砖,琉璃瓦片,巨石石料。 这些材料从各地千里迢迢的运送而来,又经过无数技艺精湛的匠人进行加工建设,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一点点的建设成功。 老实说,整个建都规划最费钱的地方,就是皇宫了,因为这里面的很多东西要求都很讲究,没办法用工业建筑材料进行平替。 一直走到太和殿前面,御辇才慢慢落下,然后朱元璋缓缓走了出来。 下面台阶和广场密密麻麻的官员们齐齐俯身,一片称颂之声响彻皇宫,这样严肃和特殊的时候,官员们应当给予皇帝最为尊重的礼仪。 朱元璋正了正自己的衣冠,也不让朱标搀扶,只自己平稳的迈进了大殿。 看了一眼那最上方最中心的地方,那里摆放着宽大又精美的金色龙椅,他恍惚之间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回到了在应天府登基称帝黄袍加身的时候,这一幕与当时何其相似。 不过很快他也就恢复了心神,然后慢慢的朝着龙椅走去。 上去坐正之后,他摆了摆手,太监会意,尖着嗓子叫喊一声后,外面的官员们都鱼贯而入。 刚刚进入新的皇宫,朝廷免不了是要召开一场大会的。 而许良也随着官员们一同进入,他的身份完全够格,本身就是中枢官员,品级也刚好踩着大会的入朝资格。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该站哪里好,但好在眼睛尖发现了严震直,立刻就凑了过去,工部的人站在工部侍郎后面总没错。 实际上朝廷开大会站位肯定也是有讲究的,六部各个都有自己地盘,一般都不会乱站,而此时本应该站在工部最前头的尚书,却是空缺着的。 倒也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前任工部尚书秦逵老早就被朱元璋打发回家了,一直到现在这个职位都空缺着,至于下一任应该是谁顶上,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自然就是严震直了。 严震直作为这次建都衙门的主官,以现在的情况而言,他的工作完成的相当不错,等到朱元璋论功行赏的时候,严震直一个大功是少不了的,最有可能的赏功那当然就是升职了,那么工部尚书自然而然就能被他顶上了。 无论是功劳,资历,还是能力,严震直都是符合标准的。 至于许良自己会被如何安排,那就不好说了,至少现在许良还完全不知道朱家父子的想法,但不管怎么安排,都不至于是坏事。 “立国三十载,皇明迁京西安,归于神州气运正地,此国朝大吉也,朕与诸臣共贺之!” 朱元璋话音一落,满朝文武尽皆伏跪,寻常人家也讲乔迁之喜,一国一朝迁都那更是值得所有人为之称喝的大吉事。 直到朱元璋摆了摆手,一众官员们这才前后站立起来。 随后,就有官员们依次站出来,对朱元璋大加称颂,吹捧其丰功伟绩。 这也算是大朝会的保留节目了,更何况碰上迁都这样的大喜事,那更是需要官员来表演一番,这样上下脸上都好看,朱元璋这个皇帝也心里舒坦。 不过这种话朱元璋听多了也腻,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面,迁都事毕,那么就该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这个事情就是朱元璋圣心独断了,也不需要事先和其他大臣商量,朝会就可以直接定下了。 朱元璋先是肯定了西安新京的建设成果,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关于工业化的部分,朱元璋都毫不吝啬其赞赏的态度。 光是这一个开头,就已经让许多官员们对严震直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虽然大家都知道事情几乎都是许良做的,但是这功劳的大头肯定要算在严震直头上。 历来都是如此,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出了事,最高长官基本就是第一负责人,除非他有足够的手段甩锅。 那么分润功劳的时候,最高长官那都是毫无疑问的头功,这个倒是没人抢的走。 最终严震直也如愿以偿,擢升工部尚书,一举迈入了文臣顶层,至于其他的赏赐,那都是添头,倒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然后就是周应成,赵炜这两个本地官员,陕西成了北直隶之后,省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直接撤销掉,周应成由此从地方大吏成功转入中央,出任兵部侍郎,这只能算得上平调,但他本身就是蹭的功劳,能进入中枢就算是提升了。 赵炜则是一脚被朱元璋踢去其他地方,即便现在的西安府成了京城,他这个府尊也没资格做京兆府尹,这位置通常都是直接找六部的中高级官员兼任。 不过朱元璋倒也没有亏待了赵炜,虽然把他踢走了,但也给他提了级,但是赵炜进入中枢的幻想也破灭了,到最后他也没做上京官。 前前后后的人,该安排的都安排了,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许良,其他官员们也朝着自己队伍当中的年轻身影那里频频看去。 他们都知道,虽然建都头功被严震直分走了,但是皇帝肯定也是亏待不了许良的,毕竟事儿是谁做的,那也是有目共睹。 这个在五年前就进入他们视野当中的年轻人,现在或许就要真正迎来一飞冲天的时机。 很多人都不禁猜想起来,陛下会给这家伙安排个什么待遇呢,这太年轻了也不是好事,很多地方那都不合适啊 只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关于许良的论功行赏,出来说话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 “工部郎中许良,五年来兴工立缮,建有大功,擢升工部侍郎,官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