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科举改革 许良只开头一句话,直接了当的说明了科学工业最重要的两个核心,也为整个奏对都定下了基调。 这个也不难理解,无论是朱元璋和朱标都能听得懂,任何学派都需要人才支撑,那么自然也需要相应的教育体系,先秦百家能兴盛一时,那不还是诸子自己亲力亲为带学生嘛,不然的话各家学说哪儿有传播的机会。 至于工业与资源的关系,那更是鱼和水的关系,这一点朱家父子更是深有体会。 新京城的工业化固然产出了海量的财富和产品,但同样也吞掉了大量的资源,这也就是现在的工业规模就这么点大,而且大明又地大物博,不然西安工业的发展还真不一定能这么顺利。 当然真的要把科学和工业完全发展起来,不是光喊喊就完事,变法不是闹着玩,朱家父子那是要看具体内容的。 虽然现在他们父子达成一致,真的有变法之意愿,但如果许良给出的方案不能让他们满意,那他们也是不会轻易就动手的。 朱元璋一脸的平静:“如何抓教育,如何抓资源,你详细说来。” 许良一字一顿的道:“于朝廷的层面的教育体系而言,首要改者为科举也!” 此言一出,朱家父子都是相互看了一眼,这可真是开幕雷击了,一下子就挑个最狠的。 科举是什么,那是儒家的命根子,这要是动了,将来会是什么样的狂风骤雨,就算是朱元璋想来也觉得头疼。 朱标清了清嗓子:“启华,科举乃国朝之根本体制,不可轻动也,此事.暂且放下吧,说说别的。” 放下? 许良可不乐意了,这开头就卡主了,那后面还谈个毛线:“殿下请容臣细细说来,科举改革虽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努努力的话,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定不能接受的。” 这个“他们”明显指的就是儒家,让儒家接受科举改革? 朱元璋和朱标对此都很怀疑,这玩意儿是儒家的雷区,动一下都要拼命的,你无论怎么改,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随后,许良就把自己的设想徐徐道来。 “科举之改革设计,臣并不会刻意针对儒家,甚至于所有改革,仍然建立在儒家科举的基础之上,以此极可能减少改革之阻力。 内容上,科举可以略作更易,在现有科举题目之外再加入算学,格物之科目。 算学早先本就是科举正式的科目,今日大明再拾起来也不过是恢复传统而已,相信别人也说不出太多的话。 至于格物,那更是儒理之正统理念,臣觉得就算别人再反对,那也不能反对儒学吧。 而就如当今科举要行八股格式一样,新增的格物之科目,臣觉得也可以行方法论之格式,以格物,设想,举证,结论做答题之法。” 一番话说完,朱元璋和朱标都是傻眼了,这事儿还能这么办来着? 这科举改了吗,确实是改了,而且还真就是以儒家体系的科举为基础的改革。 朱标就是实打实的儒生,他这么听下来,愣是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改了之后,这也完完全全就是关于儒家内容的科举。 那这样的话,儒家有理由反对吗,大的方向是没法儿反对的,最多也就是在细枝末节上挑毛病。 怎么着,我皇帝觉得现在的儒家选拔人才的体系不太好,现在要略微改一下,依然还是考的儒家内容,只是方法变了变,你还能有意见? 但是朱标想了想,却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如此改革,于科学何益?” 许良清了清嗓子:“殿下,臣还没有说完,科举制改革除了内容上的变更之外,批阅的方法也需要做更改,要减少考官主观评价的部分,增加客观对错的部分,是以可以推行打分制,考生答题对了就能得分,错了就不能得分,以最后的总分取名次。” 打分制? 这种说法倒是新鲜,朱元璋也来了兴趣:“许卿详细说来,打分制是如何形式?” 许良斟酌措辞道:“臣举例说明,假设本次科举总分一百分,其中旧题占五十分,格物占二十分,算学占三十分,最终六十分是为合格分,而合格之上就是凭分数高低取名次,当然这些题目都是细分的,每一个部分可能都由许多题组成,答对一道题得几分不等,以此累计得分,另外为了防止由优秀者满分同分难以定下名次,其中也会有部分主观题目供考官自由裁量就是。” 朱家父子都是聪明至极的人物,只这么一听,他们立刻就听明白了打分制的意思,就差一拍桌子喊一声妙了。 打分制的好处在哪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加客观了,这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一些,要求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过硬才行,不然答错了就是答错了,那就是拿不到分。 往常的考试,主观成分太大,考官看伱的思路,文笔,格式,书法顺眼,可能内容一般都能给个好名次,这相对来说标准是不太明确的。 而科举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渠道,如果选拔方式能够更加严谨客观一些,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现在朱家父子就觉得这种方式很有些可取之处。 但是这样依然没有解答朱标的上一个问题,他再度发问起来:“就算是计分制,这又于科学何益呢? 许良这个时候笑了笑,这笑中蕴含着一丝狡猾之意,随后做出了最终的解答。 “还是微臣刚才的举例,科举总分一百分,合格分六十分,但是问题是现有旧题占有的分数只有五十分,这意味着考生要想达到最低的合格分,就必须得另外学数学或者格物! 这数学可以是高等数学,也可以是几何原理,而格物可以考他们声音的原理,光的折射,空气原理等等知识。 这些东西都是有标准之答案的,但儒家经典里找不到这些答案,要找到这些答案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兼修科学,甚至直接去关中大学就读毕业!” 奉天殿陷入一片安静,朱家父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这么愣神的盯着许良。 直到许良整个设计之谜底解开,他们才完全看清其中的逻辑和思路,这绕来绕去,还真能逼着考生们去主动兼修科学! 许良改革设计之巧妙,实在是让他们叹为观止,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条最有可行性的路子了。 要改革科举发扬科学,如果生硬的往科举里边塞东西,儒家那是一百个不乐意的,其反弹的强度必然大的难以想象,不仅官员们不愿意,就算是考生们也不愿意啊! 我寒窗苦读学了十年几十年的儒学,终于熬到了科考的时候,你现在告诉我还要再去学科学? 但是同样的事儿换种方法,那效果就又不一样了,我考的东西都是儒家所衍生的,无非就是内容和方法变了,理论上来说还真没什么问题,这样反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站得住脚了。 如果正面硬刚遭遇的反弹和压力是百分之百的,那么经过许良这么一伪装,可能压力就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更低。 虽然这样依然要遭到儒家的反对,但至少在朱家父子能依靠强权压下的程度了,这样事情就具备了相当的可行性,而不至于像之前他们只要想想就觉得头疼的地步。 都准备变法了,想要风平浪静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朱家父子对变法的具体内容主要考虑,就是其阻力与压力有多大,这也算是一种风险评估了,太难办的事情,他们就要仔细考虑甚至直接放弃了。 而现在许良在科举上给出的路子,算是让他们觉得风险可控了,虽然要做成依然不怎么容易。 朱元璋点着头道:“科举的事情就说到这里,除了科举,你还有什么其他的举措没有?” 许良倒也不着急,这种事情肯定不是说一下就能答应的,自己现在也就是指个路子而已,真要实施那需要后续君臣之间详细议论推演,才能制定出真正可行的方案。 “只要科举改革成功,那么科学教育最重要的一步就已经迈出去了,天下思想之高低,从来就在科举之中,科学在其中占有一席,天下人自然会主动接触学习科学知识。 民间层面,我们未来则需要依托工业财富不断地兴建小学,中学,大学来构建出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这套体系相较于私塾学堂的精英式教育不同,它是全民普遍的工业式教育,换句话说,这套教育体系的核心目的,是为工业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将来他们从学校出来,可以成为建筑师,工程师等等工业人才,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能实现他们自身的个人价值,更加能为工业社会创造社会价值。” 话音落下,朱标忍不住别过头看了一眼老父亲,就看到朱元璋不着痕迹的点了点头。 这么看来,老父亲的想法大概与自己差不多,许良的这套东西听起来真的很像那么回事啊,这家伙还是一如既往的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