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在山的那边
刚睡醒的许知然迷迷糊糊地扫了一眼尹悠递来的手机:“在山的那边?这是什么热搜,初中语文第一课吗?我记得初中第一篇课文就叫《在山的那边》……不过好像也没到开学季啊?”
“什么课文!”尹悠急得恨不能立刻把她晃醒,“是你!你和《青山》上热搜了!”
“哦,我和《青山》上热搜……”许知然揉着眼睛反应了一会儿,然后猛地一下清醒过来,“我和《青山》上热搜?!《青山》不是昨天播完了吗?!”
她赶紧从兜里摸出手机,点开高高挂在热搜第一位的在山的那边,词条最上面是一条被转了几千次的微博,配了一张《青山》的剧照。
博主的昵称叫“背着书包种太阳”,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很长的博文。
博文大意是说,他小学就在非常偏僻的村小读书,想去镇里得翻越两座山,那时候村小里就只有他的班主任老师,快四十了还是单身,长得也显老,早早就有了白头发。
班主任一个人身兼数职,什么都教,许多年轻老师来了一年半载,又都纷纷离开,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守在村小,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博主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头有姐姐,下头有弟妹,如果不是村小一直在锲而不舍地招生,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走读书这条路,读到他走出大山的一天。
昨天晚上他陪媳妇看综艺,无意中扫到《青山》,沈幼清扮演的老师抽烟的背影一瞬间就和他记忆里的班主任老师重合了。
他猝不及防被戳中了内心,一个大男人在老婆怀里哭得泣不成声,忍不住给本地工作的老同学发了信息,想问问老师的近况。
然后他才从同学口中得知,这几年政府拨款不少,社会上也连着两年都有人捐助,设立了好几个项目,专门给老师提高待遇和补贴。
托政府和好心人的福,村小现在通了公路,固定驻扎下来的老师也增加到了五个,情况比他们当年上学的时候要好得多了。
这博主心里既感到欣慰,又觉得惭愧,就问老同学有没有捐助渠道,他也想给母校捐点心意。
老同学问他怎么突然想起这事来了,博主就把《青山》的剪辑发给了同学。
没想到老同学看完之后,半天没声儿了,过了大半个小时才发消息说,他以前去助学机构里干过一周义工,看着“青山”这俩字眼熟,就去问了问在助学机构工作的朋友。
那朋友说巧了,这两年给他们村小捐助补贴的好心人,在机构里留下的名字就叫青山。
博主的老婆是一枚枝芽,看到自己老公聊得热火朝天,忍不住探头过去看,然后一眼看到了同学拍过来的那张打了码的捐助单——单子落款的地方工工整整地写着“青山”两个字,弯钩的笔锋和许知然签名时候的习惯简直一模一样。
她担心自己看错了,于是涂掉其他信息,征得同意之后跑去超话发了个帖,小心翼翼地问:这是不是然然的笔迹?
这下许知然超话里炸了锅,许多枝芽连夜翻出了许知然之前在各处写过的签名,对比蛛丝马迹,觉得这两个字很有可能就是许知然的亲笔。
就在许知然超话里喧喧嚷嚷之际,有个新粉的回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是然然的师妹,a大在校生,刚参加过表演系学生会组织的一个支教活动,每个参加活动的人都要在‘支教漂流瓶’上写一篇活动记录。没记错的话,在漂流瓶上我就见到过这么一篇记录,内容和《青山》的剧情很像。不过我那会儿还不是然然的粉,不记得笔迹是什么样了。”
好家伙,难道许知然早就读过《青山》的剧本,甚至还参加了支教活动,然后以“青山”的名义捐助了故事的原型?
枝芽们怕自己脑补过度,徒然给对家留下把柄,不敢直接认领这份捐款,纷纷涌去许知然微博留言问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