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南京探亲 父子团聚
王阳明跪别德一道长,话别朱秀才,告别武夷山,打消了心中的隐居念头,转道广信,走水路,向西过贵溪、绕鄱阳、穿湖口,进入长江,经长江水道,十月底到达南京,探望父亲。
父亲王华,六十二岁,胡子已经白了。南京的吏部是个清闲衙门,吏部尚书是个养老尚书。永乐皇帝夺了自家侄儿的御座后,把首都搬到了自己当燕王时的根据地北京。他担心当惯了皇帝、喜欢热闹、喜欢发号施令的父皇朱元璋在南京孝陵里寂寞,过不惯孤家寡人的寡淡日子,特意在南京留下了徒有虚名的六部和文武百官,给地下的父亲装点门面。南京吏部,过去大臣只有尚书一人,弘治皇帝时,又给尚书配备了一位侍郎,清闲难耐时,两位大臣可以聊聊天,打发日子。尚书和侍郎下属一个司务厅以及文选、考功、验封和稽勋四个司,司务厅有一位司务,四个司各配郎中一位,主事一位。十一位官老爷所有的政务,是对南京本地的官员进行六年一次的考核,考核的结果提供给北京的吏部。六年忙一回,其他时间,学学圣旨精神,翻翻《邸报》,喝喝茶水。
王尚书天天忙着培养自己的三个儿子。此时,他的二儿子守俭十二岁,三儿子守文八岁,四儿子守章四岁。他还会时不时地想起大儿子。老年丧子,人生大悲。大儿子三月份钱塘江投江,死不见尸,活不见人,虽然私下里摇过几十次文王八卦,有卦说“人沉东海水晶宫,龙王殷勤座上客”,有卦说“此男吉人有天相,大难不死成大业”,有卦说“鸿雁念旧不忘本,冬去春来捎佳音”,每一次卦有每一次卦的说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好在王尚书不迷信,算卦不过为了解解心焦罢了,岂能当真。人又不是鱼,沉到江里还能不淹死。淹死鬼太委屈,随身也不见得带银子,到了阴间恐怕没钱;这孩子命苦,三十好几了,也没有个一男半女,生前孤单,身后凄凉。孩子好读书好作文,阴间有没有笔墨纸砚?唉!苦孩子!得好好给他操办丧事,不怕多用白纸,要扎糊一大群童男童女,给他当儿女,多叠元宝银锭,多烧笔墨纸砚。隆重地办了丧事,王尚书心里多少得到些慰藉。
此时,王尚书正在家里翻检大儿子的诗文,他要将这些编辑整理,出版成纪念文集。睹物思人,你说说,半年前一个活生生的大男人,如今就剩下这几十篇诗文,王尚书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老爷,鬼!鬼!见鬼了!他说他是大少爷。”护院跌跌撞撞地跑进屋子通禀。
听到有鬼,四岁的守章吓得一下子钻进了杨氏的怀里。正埋头在诗文间的王尚书愣了一下神,呵斥道:“慌里慌张,成何体统!”
这时,王阳明已经急匆匆地冲进院子,来到门前,在门槛外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头,口称:“不孝儿回来了!让爹娘担惊受怕,不孝儿罪孽深重!”
当时,守俭和守文正趴在一张桌子上温书。守文吓得从板凳上出溜到了地上,守俭吓得一下子蹿了起来,两个人各自碰翻了身下的椅子。杨姨娘怀里抱着守章,她脸上惊恐的神情吓哭了怀里的守章。王尚书稳了稳神。王华从不怕鬼,少年时在余姚龙泉禅寺读书,他就曾戳穿过寺僧装神弄鬼的鬼把戏;后来在湖广宁良家教书,他曾经在闹鬼的屋子里安生地居住过三年。王华坚信:人心邪,鬼神欺;人心正,鬼神敬。陌生的鬼可以驱逐,自己儿子,哪怕是鬼,也要问清楚。王华坐着没动,威严地问道:“是伯安吗?”
王阳明再次磕头,说道:“是不孝儿伯安!让父亲大人和弟弟受惊了。”
管他是人是鬼,王华都真的想过去抱抱孩子,摸一摸孩子的脸,但是屋子里鸡飞狗跳,要靠自己这根定海神针镇场子,于是他仍然坐着说:“我儿伯安,一生忠孝,生不忤逆,死必善神。是人,进来说话,是鬼,别惊吓了弟弟和你姨娘,阴阳两隔,你且远避。”
王阳明起身,进屋,再次跪倒在父亲脚下,流着泪说道:“不孝儿伯安,这几个月来死里逃生,东躲西藏,不敢给父亲大人通音信,怕连累家里,让父亲大人挂念了。不孝儿给父亲大人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