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继续说道:“学问不能没有师友,不能没有环境。我心里一直想着,去看看上虞的许璋,去天台看看黄宗贤,顺便去四明山走走,看看山水。”
徐爱说道:“那就去吧。我还有假期,正好陪着你。”
王阳明苦笑了一下,说道:“余姚那边还要我再回去一趟,爹娘这边要人陪,夫人要人陪,弟弟侄子,要人指点,分身无术。我已经写信约了在天台山静养的黄宗贤,等他来到,我们一起出发,顺便带上几个侄子,也好随时指点。从上虞入山,正好顺路看看许璋。曰仁,你知道曾点的快乐吗?曾点喜欢春暖开,在沂河岸边,领着几个学生,戴上柳条编织的草帽,放风筝,蹚河水,躺在像地毯一样的青草上,晒太阳。多自在!连孔圣人也很羡慕这种快乐。”
徐爱听着点着头,眼神里含着向往。
王阳明继续说道:“曰仁,这种快乐,既是山水之乐,也是自得其乐。这种乐,不是多挣了几两银子的快乐,不是写了一篇好文章的快乐,也不是农夫多收了三五斗粮食的快乐。那种快乐是物欲满足带来的,是有条件的,是有前提的。”
徐爱不解地问道:“这种快乐不也需要前提吗?必须要有山有水!”
王阳明摇摇头,说道:“山水不是前提。物欲满足的快乐是得到的快乐,必须得到什么,是增加的快乐;自得其乐,是失去的快乐,必须失去某些东西,是减少的快乐。”
徐爱问道:“先生是说,为道日损,为学日增?”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是这个道理。自得其乐,是自己心上的灰尘,被打扫干净后,心上自然而然生起来的快乐。如果非要说有前提的话,前提就是把心上的灰尘打扫干净。心底越来越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干净到心上空空净净,快乐就生起了。这是真正的快乐。”
徐爱专注地听着,等王阳明停下来,马上问道:“先生,你总说空空净净,你还说过无形无相,这个空不怕被人说成禅宗的‘空寂’吗?”
王阳明摇摇头,说道:“这个空是个比喻。无形无相这个说法最恰当。既然无形无相,心上要干净的话,空空净净还有个空相,就连空空净净这个形象,也要扫除干净。没有这个空空净净形象的干净才是真干净。”
徐爱摇着头,说道:“这个不好理解!”
王阳明说道:“曰仁,你要把这个‘理解’也扫除干净。好理解也罢,不好理解也罢,都要扫除干净。”
徐爱问道:“先生是不是说,心上就留一个干净?”
王阳明笑出了声:“哈哈!曰仁,干净也不能留。到了真干净,就只剩下灵明觉知了。”
徐爱有些愣怔了。
王阳明缓缓地说道:“到山里走走转转,游山不是为了玩水。山里人迹罕至,远离人间烟火,山风纯净,让它好好吹一吹我们身上沾染的世俗人情;山水清澈,让它好好洗一洗我们身上附着的七情六欲。真有功夫,不管在哪里,心都是定的,不沾染灰尘。一般人,在世俗这个大染缸里,经过多少次沾染,已经分不清颜色了。圣贤学问,就是要清理后天的人情,恢复先天的人性。到山里,曰仁,知道了吧?为什么?”王阳明看着徐爱。
徐爱说道:“心学,是在心上下功夫。游山看水,目的是给身心洗澡,主要是给心洗澡。是吧,先生?”
王阳明笑着点点头,说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让你和黄宗贤到四明山里,泡一泡,蒸一蒸,洗干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