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都市小说 > 王阳明(全集) > 第136章 通天岩前 揭示良知

第136章 通天岩前 揭示良知(2 / 2)

 推荐阅读: 太阳与雄狮 原神,雷电真加入聊天群 说好黄毛,却成了仙子的白月光 温情陌陌龙飞天 开局当宗主:我的规矩有点野 爆!黑红顶流多了个妹 咸鱼夫妻在逃荒 一人之下,山海画妖 我的红楼生涯 全球神祇之无限推演
最新网址:hbcjlp.com

王阳明道:“大家睁开眼,跟前有茶杯的,把茶杯举至鼻前闻一闻。焕吾,闻到了什么?是茶香对不对?好,放下茶杯,再闻闻,闻到了什么,焕吾?”

刘魁迟疑着说道:“先生,闻到了树上的果香。”

王阳明笑着说道:“捂上鼻子,再闻闻,闻到什么了?”

刘魁说道:“先生,什么也闻不到。”

王阳明笑眯眯地说道:“焕吾,你怎么知道什么也闻不到?实际上你闻到了,只是闻到没什么味道。惟溶,你闭着眼也能看到,只是看到的是黑暗。谦之,没有琴声,并不等于什么也没听到,你听到了静,是不是?”

刘魁、陈九川、邹守益,各自点着头,大家纷纷点头。

王阳明继续说道:“同样道理,我们晚上睡觉,即便我们睡得再熟,有蚊子叮咬,我们睡着觉也会伸手赶蚊子;睡得再熟,有人一喊,我们也会醒来。我们每人都能听、能闻、能看、能品味、能知觉。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我把这个能力叫作知。今天,我们就讲这个知。谦之,我那首《啾啾吟》第一句还记得吗?”

邹守益应道:“知者不惑仁不忧。”

王阳明笑着点点头,说道:“知者不惑,诗句里的知,是没有任何疑惑的知,我们叫它良知;刚才我说的每个人天生能闻、能听、能看、能觉的知,每个人都有,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用得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天生敏感,睡觉的时候有风吹草动,立刻就能察觉;有的人天生迟钝,睡着了雷打不动。这是为什么?宜之!”

夏克义说道:“先生,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聪明的,有愚蠢的。”

王阳明说道:“表面看,人分聪明和愚笨,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知。就拿蠢笨的人来说,我举个战争的例子,过去江西的土匪怕湖广的土兵,怕两广的狼兵,就是不怕江西本地兵。江西兵笨吗?赏罚不明的时候是笨;军法从事的时候,还笨吗?”王阳明看向王度、夏克义和宋瑢。

王度、夏克义、宋瑢,这三位参加过战争的人个个点头。

王阳明继续说道:“再胆小的人,有时候也能迸发出来惊人的勇气;再愚笨的人,灵光一现的时候,也有出人意料的智慧。佛家把这分析得很明白了。佛家说,天生的知,随着人的出生,被遮上了无明。我们儒家不去讨论这个问题,只直截了当地说学习,学习就为了开发天生的知。天生的知被开发出来,就成了良知,就成了大智慧,写诗作文,下笔如有神;领兵打仗,运筹帷幄,从容自若。心,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杂念太多,杂念一多,就像镜子上落上了灰尘;道心就是天理。要恢复良知,就要从人心回到道心。谦之问过,怎么恢复良知。”

王阳明看向邹守益。

王阳明继续说道:“《大学》说的‘明德’,就是道心,明德的作用就是良知。恢复明德的功夫关键在诚意。”

邹守益有些疑惑,问道:“先生不是说过关键在格物致知吗?”

王阳明说:“格物,是诚意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以说是一回事。我们今天就从‘诚意’说起。我平常反对训诂,是反对钻到故纸堆里出不来,不是绝对反对。‘意’字,心上音。既然是心上有声音,声音是听来的,耳朵能听,心能听。”王阳明说着,拨拉一下琴弦,看着邹守益,问道,“谦之,说说这个琴声!”

邹守益沉吟一下,说道:“先生拨了一下琴弦,我就想,今天怎么回事,以前先生开讲前都要抚琴一曲,帮助大家静心。今天为啥没抚琴,只是拨了一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王阳明笑着说道:“大家看,我只是拨了一下琴弦,就引得谦之满脑子联想。任由你想下去,都能写一篇文章了。这就是我们平常的人心。惟溶,你说说。”

陈九川吸取了邹守益的教训,简单回答道:“只听到先生拨琴弦的声音。”

王阳明笑着说道:“惟溶就比谦之杂念少一些。从一篇文章,或者说一堆思绪简化到了一个概念,就是琴声。”

王阳明说着,再拨一下琴弦,问道:“焕吾,听到了什么?”

刘魁立即说道:“琴声。”

王阳明再问道:“彦亮,听到了什么?”

刘寅答道:“琴声。”

王阳明一直笑着,不置可否,问道:“谦之?”

邹守益随口答道:“声音。”

王阳明点着头,说道:“好,杂念又少了一些。谦之的心已能做一些主了,不被声音牵引着跑了。从刚才的琴声简化到了声音。这是进步,但是还要简化。”王阳明说着,再拨一下琴弦,问道,“惟贞,听到了什么?”

王度迟疑着,最后说道:“听到了音,王都堂。”

王阳明呵呵笑着说道:“惟贞杂念还多。谦之?”

邹守益说道:“听到了静,先生。”

王阳明呵呵笑着说道:“说到静,在滁州以前,我教人静坐,结果不少人落入枯静中,喜静不喜动,就像山中有的和尚,被空拴住了。后来到南京,我教人日常省察。初级功夫,是教人省察善恶对错;再进一步,要省察念头;功夫再精进,就要省察动静。心定的话,是没有动静可分的。”王阳明又拨了一下琴弦,继续说道,“心静以后,琴声一起,你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荡起轻轻的涟漪,能很快平复;心定后,连涟漪也不会起了。这些知道吗,惟溶?”

陈九川点点头。

王阳明继续说道:“知道不算,要真做到才算数。知行要合一。能做到吗,惟溶?”

陈九川摇摇头。

王阳明继续说道:“没有体验过就难以理解。关键是做功夫,从诚意做起,从一个音做起。最后要能做到,不是没有声音,是心不为声音所动,音没有了,能听到音的我也没有了,全消失了,只剩一个明明白白的觉知;继续用功:啊,身心消失了,佛家叫作空,儒家叫作‘浑然与物同体’,这觉知,这空,这浑然与物同体,就是智慧。”

所有人都凝神听着。

王阳明继续说道:“这个智慧还不是良知。刚才说,山里有和尚被空拴住了,身心空了,山河大地空了,爹娘空了,连走路也空飘飘的。一旦守着个空,一辈子就空过了。到了空,还要继续用功。用功到空也没了。空也没有了,那有什么?就剩下一个觉知,这个觉知就是我们这个身心,身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这个觉知,觉知和身心宇宙是一体的,这就是一心,这就是一,说一,说一心,都不恰当,就是一个存在。良知彻底恢复了,这个存在就是良知。这个良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为什么说突然?突然觉了,突然空了,突然良知恢复了,为什么?因为这个良知不是我们想能想出来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已经失去了作用,我们的心中既没有有也没有空,没有了概念,没有了思维,没有了念头,没有了动静,一尘不染,一丝不挂,所以说突然。良知是心的作用,心没有死寂。这个时候,身心逍遥自在,人情味更浓了,这就叫作,走在丛里,片叶不沾身。一点也不世俗,一点也不市侩,是纯净的人情味。”

王阳明突然停住话头,两手抚上琴弦,恬静地笑着,眼帘微垂,一曲《高山流水》从琴弦上潺潺淙淙流淌出来。

琴声结束,王阳明发觉邹守益眼中的困惑,说道:“看来我说的良知还没有找到知音。下面是良知问答时间,谦之!”

邹守益问道:“先生,来南京之前,您是教人静坐,来南京之后是教人省察克制。刚才您说要恢复良知,我觉得静坐稳妥,只要不死守空寂。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王阳明说道:“对。恢复良知的说法,容易引起歧义,一旦碰到自以为是的人,可能误把人情做人性,可能误把知识做良知。所以,恢复良知这个说法,不如说‘致良知’。致良知的核心是诚意,一个诚字,不含一点私意,不含一点杂质,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干干净净的镜子。入手功夫是制心一处。怎么制心一处?最简单的办法,可以是数息,就是观察呼吸的出入。把注意力专注在鼻头风门,功夫成熟,身心可以脱落。”

陈九川问道:“先生,弟子静坐的时候,看到光,看到鬼神,有人说看到光,就是有功德。弟子心中不敢肯定,请先生开示。”

王阳明不再笑了,严肃地说道:“空掉一切,才是智慧。再好看的光都要空掉,功德也要空掉。”

刘魁问道:“先生,您刚才不是反对山中有些和尚的空吗?”

王阳明说道:“空,也要空掉。良知无知,无知就是良知。人人都有良知。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良知。如果相信我,照着我的方法实践,持之以恒,一定有恍然大悟的时刻。第一次可能是无意闯进去的,多实践几次,慢慢就摸熟了门径,可以自由进入。功夫熟练,时时刻刻就在这个状态中。以前不知道,现在说给你们,知道了就立刻行,知行要合一。”

一直没有开口的盛茂这时问道:“王都堂,下官有一事不明,恢复了良知,是不是意味着就成了圣人?传闻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不是真的?”

王阳明呵呵笑着,对盛茂道:“景名,圣人无所不知,也只是知道人心怎样变良知,知道人心什么样,知道良知什么样。要说无所不能,”王阳明指着前方的一棵香樟树说道,“让良知用这棵树做成一套家具,恐怕还不一定比一个普通的木匠做得好。良知只是智慧,不是技术。”

王阳明说着,手抚琴弦,一曲《落雁平沙》传出,飘扬在通天岩前的山林间。

秋天是个好季节,仲秋是秋季最好的一个月,今年的秋天好上加好,闰八月。秋天里,通天岩成了良知的讲坛,成了邹守益、陈九川、黄宏纲、何廷仁、刘魁、刘寅、夏良胜、王学益等弟子习练良知的乐园,成了王阳明传播良知学的乐园。

三月在九华山,与柯乔、江学曾、陶宗道一起游览化城寺时,看到化城寺西边地势平坦开阔,王阳明便盘算着要在那里建一所书院;游览庐山白鹿洞书院时,王阳明心知,书院应该是自己今后的归宿。为什么?学做圣贤几十年,总算摸着了门道,摸出一个良知。摸索出良知来有什么用?孔圣人想用良知来置换治国者头脑中的恶知,来仁行天下。最初,他在鲁国碰了一鼻子灰,到卫国又碰上了软钉子,十几年时间,他周游列国,一无所获。孟子接过孔子的衣钵,到各国向诸侯们宣传仁义,也并不比孔子收获更多。倒是朱文公,碰上了同姓的太祖爷,一肚子学问被一股脑地推广到了全天下。王阳明既替孔子和孟子遗憾,他们的学问没有得到大的推广,又替天下读书人遗憾,遗憾他们跟着朱文公将错就错,一个“格物致知”,堵住了读书人见识良知的门路。从十几年的经历看,自己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劝善君上的人生追求,碰上了当今圣上,不仅不能丝毫劝善,反倒落得自己一身的病痛和蒙受如此大的不白之冤。劝善圣上难,善治江西也不容易,自己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要最大化地劝善天下,开坛讲学是最好的途径,通过讲学,自己心中良知的光明,可以像星星之火,势成燎原,引燃天下人的良知。

秋天的林间,枝头缀满累累的果实,柿子红得鲜艳,石榴鼓得饱满,葡萄晶莹剔透,橘子、橙子黄澄澄的,山楂就像满天欢快的小星星。果实熟了,自己学问成就了。

(本章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