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诽谤再起 智者不辩
王阳明进入了三年的守孝期。父亲王华最后几年身体不好,就是从为老奶奶守孝落下的病根。在坟旁搭间茅棚,铺上草垫子,枕上土块,前七天喝粥、啃菜根,以后吃素,不能睡得太舒服,不能吃得太好,否则就是不孝,因为先人连这个也吃不上了。孟子说过,尧舜之所以成为圣贤,就是因为诚心诚意地孝敬老的、爱护小的。孔圣人说过,守孝可以哀伤,但是以不损毁身体为前提,因为身体是敬老爱幼的本钱。但是诚心诚意这个度不好把握,有的孝子刚送走老人,自己没出守孝期,就追随老人去了。见坟思亲。王阳明守孝是为爹娘二老守孝,当年亲娘下世,自己才十三岁,不知道如何守孝,这次趁着为父亲守孝,把当年对亲娘缺失的那份守孝也补上了。一次守孝,两份哀伤。王阳明几十年身子骨不结实,先后遭受龙场、南赣艰苦环境的折磨,现在守孝,守着守着,又把身体毁伤了。
王阳明的战功是在江西实现的,良知学问是在江西成熟的,良知学问对比前贤们的学问,不仅可以修身,还可以治世,江西的年轻读书人慢慢地接受了良知学说。求学者纷纷来到绍兴,叩门求教。王阳明躺在病榻上,接待一拨又一拨的读书人,有时候讲说着会突然咳嗽起来,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
七月十九,他接到了朝廷对《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的批复:
论功行赏,古今令典;诗书所载,具可考见。卿倡议督兵,剿除大患,尽忠报国,劳绩可嘉,特加封爵,以昭公义。宜勉承恩命,所辞不允。钦此。
王阳明上奏争取的是朝廷封赏江西平叛所有有功之臣,得到的批复是“维持原判”。不仅如此,当年张忠和许泰为了抢功,污蔑王阳明是叛党的冤案又被有心人找到了新的证据。弟子刑部主事陆澄来信告诉了王阳明事情的原委。
御史程启充、给事中毛玉在参与审理朱宸濠叛党、查抄吏部前尚书陆完家时,发现了朱宸濠写给陆完的信。当年朱宸濠要求驱逐不听话的江西巡抚孙燧,并在信上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接任人选,一是汤沐,二是梁宸,“其次王守仁也可以”。程启充和毛玉据此上奏,要求剥夺叛党王阳明的封爵,并禁止传播良知邪说。
王阳明把陆澄的信递给一直随侍在身边的钱德洪和金克厚,说道:“宏载、德洪,你们看看这封信,陆原静在北京要上奏,要为我打抱不平,要为良知学说辩护,你们说说,这事怎么办妥当?”王阳明说着咳嗽着,气喘吁吁。
金克厚,浙江仙居人,字宏载。
金克厚浏览着陆澄的信,钱德洪轻轻拍打着王阳明的后背。金克厚浏览完毕,把信递给钱德洪。钱德洪浏览一遍。
金克厚说道:“先生,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辩不清。弟子以为,陆主政应该好好申辩,这也是个宣传良知学说的机会。”
王阳明咳嗽着,喝下一口水,问道:“德洪怎么看?”
钱德洪说道:“弟子以为,这些人污蔑先生的事,倒不可怕。因为战功就是铁证,何况,陆主政信上说得很清楚,皇上圣明,皇上说‘不必再议’。倒是良知学说,无形无相,无影无踪,不好拿出证据。辩护也不好辩护。”钱德洪和金克厚一齐忧心地看着王阳明。
王阳明点点头,轻声说道:“宏载、德洪,面对诽谤,最好的办法是沉默。江西事无须辩,良知学说不必辩。浑水总有澄清的时候。就像我们平常做静心功夫,你越急,越想静,越是静不了。你越放松,越不在意,它反而静了。江西的事,我问心无愧;良知学说还能怎么辩?心学和良知,需要一个被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前提是对方愿意接受它。天下读书人成千上万,各讲各的学问,我们不可能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解释。这种时候怎么应对?前贤说过,事情办不下去时,要扪心自问,我有自信没有?如果自己有自信,就不怕别人不信;同时再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别人为什么不信?我们对新生事物是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全盘接受的吗?宏载、德洪,对良知说,你们是不是也有一个考察的过程?”
金克厚、钱德洪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