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郡,大秦如今最北的边郡。
半月前连续三天簌簌而落的鹅毛大雪,让这大秦北疆边郡的积雪几乎厚达尺许,将整个上郡都变成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风雪过后两天,久违的冬日暖阳,才慢吞吞的自苍穹之上钻出,懒洋洋的挥洒下少许微热阳光,就又重新缩回了云雾之中睡起了大觉。
似乎,这酷寒的冰雪天气,让他也变得慵懒一般。
所以即便是旬日之后的正月初一,上郡各地积雪仍是清晰可见。
寒风凛冽,雪化之时,天地皆冻,滴水成冰,普通的上郡百姓,此刻也都是尽量窝在房舍之中,围着地炉取暖,整个上郡都变得人烟寥寥、罕有人迹。
偶尔有人影,也都是各个县治城池中值守的边卒,匆忙在不高的城墙上巡视一圈,就骂骂咧咧的逃也似得回到城门洞中的角房中围着炉火取暖。
上郡郡治肤施县以北两百里阳周县,可以说是除了郡治肤施县外上郡下辖二十一县中最大的县治。
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献上郡15县于秦,秦惠王并其余六县加之魏所献的十五县设上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
当然,魏国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给秦国献上十五城池。
一切的起因缘于最初大秦贫弱的时候,晋国称霸诸侯,等到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韩魏赵三家分晋出现后,魏国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国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贤臣、名将,通过李悝变法和训练魏武卒等,促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并称霸诸侯。
吴起等魏国将领,在魏文侯、魏武侯在位期间进攻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甚至一度将兵峰推进到距离咸阳城不过三五百里之遥,并在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寺沟河)等地驻扎重兵。
只要魏国想,甚至可以在数日之内兵峰直指秦国都城咸阳。
这对崛起于艰辛、贫弱的秦国上下而言,不亚于卧榻之侧有人直接拿刀随时等着一般。
所以自此之后,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之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厮杀攻伐。
对秦国而言,自商鞅变法后国家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因此开始在河西之地转守为攻,以此希望全面夺回河西之地,解决这个拿刀抵在大秦心腹要地上的眼中钉肉中刺。
秦惠文王嬴驷八年,也即公元前330年,秦国任命公孙衍为统帅,出师伐魏。
这一名为“雕阴之战”的秦魏大战,最终以秦国大军俘获魏军的主将龙贾、更歼灭魏国8万大军而告终。
此战之后,魏国再无力控制河西之地,魏惠王不得不将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和陕北的15座城池,拱手献给秦国。
而在魏国失去河西地之后,魏国原先的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因为比较靠近魏国和秦国的边境,于是,魏惠王选择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也从此战之后开始衰落,再无力争霸与诸侯。
而上郡自设立之初,就是作为大秦国都咸阳城屏障所在,毕竟上郡更北的河南地,数百年来都是匈奴人游牧之所。
匈奴人数百年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南下劫掠,虽说匈奴人的兵峰从来没有深入过大秦腹地威胁到咸阳城,但是上郡的设立却无疑让最近百年内一直朝着东南方向用兵、全部精力用于统一大业上的秦人来说,无疑多了更多的安全感。
阳周县当然也并不是上郡最北的县治,在阳周县以北还有两个西都县和武库县两个县治。
这是因为这两个县治都太过靠近同匈奴人接壤的边境,时常要面临匈奴骑兵的骚扰,所以人口并不多。
秦皇政三十二年正月初一的上午,对阳周县的普通百姓而言,除了今岁的雪太大了些、天气太过寒冷了些,跟以往的冬日并没有任何的不同。
当然,如果历史不出现偏差的话,原本的阳周县本就应该在青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原本的历史上,这个如今大秦最北疆的小县,是因为一个人而在史书中留名。
在大秦二世皇帝胡亥继位之后,攻略河南地建立九原郡的大秦大将军蒙恬,就是被胡亥赐死在阳周县的一个小小牢狱中。
随着始皇帝留下的大批名将贤臣或被屠或避世或转投反秦的楚汉两大阵营,偌大的帝国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