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原著的观众都在体会电影跟原著之间的区别,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则直接被结尾的反转给打懵了。
明明前面还是那么欢乐的场面,一转眼,就这么悲惨了?
到这时,他们才想起来电影前期做的那些铺垫,比如主角第一天看到的新闻,比如“眼睛”没有延迟,再比如女主偶尔会很落寞地说自己很孤独……
有了充分铺垫的反转,不但不会让人反感,反而会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是这样啊。”
最终的结局,女主的奉献以及她所承受的无尽孤独将电影的主题升华了,也让观众怅然若失,有一部分女性观众甚至在默默的抹眼泪。
看完整部电影,刘慈新忽然想起了之前跟于东聊到戏剧时,于东说的一个“瓶子理论”。
当时,于东用瓶子来概括各个类型的戏剧,说起悲剧时,于东说:一个瓶子碎了,这是个悲剧,而想要让人记住这个悲剧,它最好是个漂亮的瓶子。
这部电影就有点像是这个理论,前期都在描绘一幅美好的画面,甚至有的观众已经在期待男女主想见的场面了。但是后来,这个画面被导演给粉碎了。
从戏剧性的角度来看,他的原著小说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够好。当然,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刘慈新正看着大荧幕发呆,忽然电影院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
他注目一看,原来是谢幕中有他的名字。
原著:带上她的眼睛。
作者:刘慈新。
对这些同事来说,不管别人说得天花乱坠,都不如大荧幕上的这两行字来得有效果。
看到身边同事的名字出现在美国大片的电影谢幕中,这种感觉是非常奇妙的。
……
电影结束,出了电影院后,他们部门领导特意跟刘慈新肩并肩,聊了一会儿电影。
得知《带上她的眼睛》在美国已经上映了,领导好奇地问道:“这电影在美国那边票房怎么样?有很多人看么?”
刘慈新想了想说:“前两天深空的余总跟我说,上映前十天的票房表现一般,好像只有一千万出头。”
“一千多万嘛。”领导笑了笑,“也还不错了,毕竟没找什么大明星。”
这两年国人对票房的感受阈值提升了,毕竟每年都有几部电影票房好几千万,甚至还有过亿的,所以一千万这个数字听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
领导又继续安慰道:“放心,虽然美国人不买账,但是这部电影我还是很看好的,在国内斩下两三千万的票房不是问题。”
刘慈新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领导肯定误会了,其实他说的一千万不是rmb而是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