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井上大佐的战术就是:我的大炮轰完了,步兵也准备冲锋了,但这次我只冲到一半,诱使你的部队到前线防御,转过头,我的炮火立即回转,扎一个“回马枪”,自然能对刚刚进入阵地的国军以巨大的杀伤。
等到了这时候,步兵再行冲锋,就能一举拿下了。
当然,这个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也并不容易。
这个不容易,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身上,还有对手的配合。
自己人方面,配合默契那是必须的,步炮协同、步骑协同尤其是炮手方面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
要知道,火炮略微调整一小点角度,在战场上,那就是几十上百米的距离,“回马枪”一个打不好,那就是“自杀枪”。
当然,这样的配合,对于训练有素的日军而言,倒也不算太难。
更要命的的是,还需要国军的配合。
虽然国军对日军的进攻方式的确有着思维定势,但国军的战士们也不是傻子,到底要冲到哪里,国军的主力才会爬出壕沟,进行反击,谁也不清楚。
要是他们是以炮击延伸为信号,那当然是最好的。
可若是国军派出了侦查员,这样的把戏根本很难奏效。
因此,实际上,井上大佐的所谓回马枪的战术,更多的只是臆测的想法而已,属于得之我幸,失之鸡肋的存在。
而他的布置中,更为重要的,还是针对国军“前重后轻”的兵力与火力配置而做出的调整。
这还得从国军一贯的排兵布阵说起——因为火力不足的问题,国军即便是有着战略纵深,也不敢将火力进行梯次配置,更不敢将兵力和火力进行后移。
没办法,一旦后移动,一线的火力、兵力根本不足以挡住日军的进攻。
因此,国军往往是呈现的前重后轻的配置。
这样的配置,虽然能大大地增强了第一线的火力,可以阻击敌于阵地之外,可它最大的坏处就在于,除非在一线阵地被破之前将火力转移,否则,一旦一线被破,后续的二道防线、三道防线,几乎很难形成有效的阻击效果。
这跟我军在朝鲜战场上采取的“兵力部署前轻后重,火力配置前重后轻”的成功战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
我军的办法是:在兵力上,部署前轻后重,少摆兵多屯兵,使用添油战术,减少在敌重火力之下的损失;在火力上,配置前重后轻,力求在一线火力上缩小与敌差距。
而国军则是在兵力和火力上都采取的“前重后轻”的战术,简称“重兵前置”的办法。
两个战术,几乎是毫厘之差,却是谬以千里。
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兵力的配置上。
前重后轻的火力配置,倒是不难,可兵力的前轻后重,说的简单,但实际上真正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的。
首先,这就是明显的添油战术。而这油什么时候添,怎么添就是一个极难的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