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必要时候”?
虽然郑团长没有明说,但很显然,只有他这位同古城最高指挥官阵亡的时候,才需要师部另行安排指挥官前来指挥大局。
换言之,郑团长此去,是抱着战死沙场的信念的。
“团座。”参谋长不由得惊呼道。
只是,话音未落,郑团长却已经举着手枪带着预备队的两位连长冲出了指挥部。
隆隆的炮声中,任凭参谋长怎样呼唤,却也再没有了回应。
无声,却已是答复!
若是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
马革裹尸,从来不是什么悲惨下场,而是军人最好的归宿。
更何况这不是为了利益的军阀混战,而是一场保家卫国正义之战。
为国而死,正是黄埔军人无上之荣耀!
看着团座那笔直的背影,参谋长似乎也读懂了什么是“黄埔精神”,什么叫做“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决绝!
“立即统计指挥部及后勤人员,全员配发武器弹药,随时准备支援团座。”转过身,参谋长随即对身边的人命令道。
显然,参谋长也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就在那电光火石之间。
“是。”身边的参谋立即答应道。
随着郑团长的离开,前指之中,不仅没有任何的慌乱,反而一个个全都做好了跟随团长赴死的准备。
或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只是,即便598团早已众志成城,可战争从来有它铁的法则。
重炮之下,众生平等的话语从来不是一句戏言。
仅仅这条支援的路,就没有那么好走。日军的炮火早已封锁住了前往增援的每条道路。
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损失,郑庭笈将两个连的预备队,足足分成了六路纵队,纵队与纵队之间要间隔十米以上,而在每路纵队之中,人与人之间也要间隔三米以上。
与此同时,郑庭笈更是命令将除了枪支弹药的其他所有东西都丢弃,目的就是减少负重,以加快行军速度。
至于行军路线,更是在不是路的路途中前进,被炸塌过的房屋会是最好的节点。
就这样,两个连足足两百多名战士,就在这炮火中不断跳跃着、前进着。
即便如此,损失依旧不可避免,几乎每百米的距离,就有三五名战士倒在血泊之中......
说不心疼那是假的,冲在队伍最前头的郑庭笈根本不需要回头就知道身后的损失有多大。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