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即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时发明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以十一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皆配腰刀标枪,再二人持狼筅遮蔽敌军冲锋,后四人持长矛,左右各二人,掩护刀盾手和狼筅兵,最后二人持镗钯警戒支援。
鸳鸯阵不但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杀伤效能,而且阵法灵活多变,戚继光靠此阵纵横东南,倭寇无人敢敌。
左良玉对鸳鸯阵并不陌生,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在万历、天启年间大量刊印过,做为军中教材发给各层军官,像左良玉这类高级将领几乎人手一本,而且左良玉出自辽东军,辽东军和戚继光的渊源不浅,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有成之后,兵部曾从蓟镇抽调了数千兵将“援守”辽东,说是“援守”,实际上是做为教官对辽东边军进行整训。
如今辽东边军使用的车营战术,便是从戚继光那传承而来,左良玉也曾亲眼见过袁崇焕练兵之时,让步队操演鸳鸯阵。
正因为熟悉,左良玉对鸳鸯阵的威力一清二楚,原本还自信满满的脸有些垮了下来,抓着马缰的手又紧紧的握了起来。
与此同时,在西岸的吴成却笑出了声,鸳鸯阵是戚继光针对东南密集的丘陵水网稻田芦苇荡的地形而专门开发出来的军阵,地域局限性较强,实际上当戚继光来到北方后,针对草原地形开阔、北虏骑兵众多来去如风的特点,戚继光也基本抛弃了鸳鸯阵,转而改进了俞大猷、谭纶等人发明的车营做为北方边军的基本战术,步兵也改为了以装备丈八长矛和鸟铳为主、二十五人为一队的小方阵。
武乡义军的小阵确实是以鸳鸯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刀盾手顶在最前,狼筅兵则换成了手持勾枪的勾枪手,这些勾枪则是吸纳了白杆兵的白杆枪改进而来,可刺可勾、可砸可砍。
长矛手保留两人,两个长矛手则替换成火铳手,最后的两个镗钯手则换成了配备长刀和一窝蜂火箭、震天雷等火器的火器兵,他们手中的长刀,基本都是仿造自历次战斗中歼灭的川兵所用的苗刀。
如今在这河岸边狭长的地形中,面对已经搅入军阵中的官军精锐,灵活多变的鸳鸯阵正是发挥用武之地的时候,武乡义军的强渡部队在哨声的催促和军官的指挥下迅速结成一个个小阵,迎击搅入进来的官军精锐。
鸳鸯阵对步兵素质要求极高,军卒之间必须配合默契、小队队长需要一定的指挥和协调能力,而明末的明军步卒平日里大多连饭都吃不饱,缺乏训练和教导是常态,基层军官也缺乏指挥能力和素养,即便鸳鸯阵的阵法被戚继光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写在书上,他们也执行不了。
实际上,哪怕是从建军开始就极为重视基层建设的武乡义军除了少数精锐老兵部队,短时间内改换阵型组成鸳鸯阵依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但恰好强渡淠水的就是武乡义军精挑细选、沙场征战磨砺出来的精锐老兵,也是武乡义军基层建设的精华和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