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孙权亲自在武昌城东门拖着老迈的身躯,亲率文武送诸葛恪出使成都。 孙权用枯瘦如柴的手拍着诸葛恪的肩膀,用苍老的声音:“咳咳咳,公逊啊!我东吴的生命存亡可就寄托在卿身上了,卿定要达成东吴与蜀汉的结盟!” 诸葛恪拱手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此番若再不成,某愿提头来见!” 孙权有些难过的道:“义封、子璜已经快不成了,日后朕还得加倍倚重汝,汝可要不要因此番连降三级就对朕心存愤恨啊!朕也是为了给江东臣民一个交代,所以才不得已降汝等官职的。 等卿此番立联蜀大功归来,朕再为卿官复原职,若是再办的好些,朕还会给卿升官!” 诸葛恪感激涕零的道:“臣谢陛下隆恩,必全力促成的孙刘联盟!” 诸葛恪向孙权告辞后,便带着五千士卒从武昌乘船先到洞庭湖沿岸的罗县,之后便只能换乘马匹,走陆路,走安乡、零阳、充县的线路入蜀。 随后走巴郡,经广汉郡到蜀郡的成都,这一路要走一个月之久,方才能抵达成都。 古时入川大体上只有北、东两路。 北路是由汉中入剑阁,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司马错伐蜀开道而成,而汉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汉,历史上的韩信的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大都是从汉中传秦岭北上,从汉中到关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 北路主要有三条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它从汉中直接通向蜀汉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最为重要。 其余两条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条是米仓道,一条是荔枝道。 第二,东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陆并进。 大致在两汉之际,公孙述占据白帝城时,此路才广为流通,刘备入川,以及吴蜀夷陵之战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线进军。 之前孙吴还可以从南郡进益州,基本上只有沿水路入峡口,一路沿秭归、巫县、鱼复、朐忍、临江、江州等地顺江而上。 但是此水路是有风险的,必须经过长江三峡,那时候三峡并没有得到开发,因此走长江三峡是很困难的,只能靠纤夫拉船,缓缓逆流而上。 另外从上庸、安康绕道入蜀,也可以入川,只不过用得比较少而已,不过现在以上这些入川道路都被曹魏给堵死了, 孙吴无奈之下也只能绕远路,从长沙郡、武陵郡一带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入蜀,去成都求取保江东的“良药”去了。 曹爽继续留在荆州一月有余,思来想去打算暂时先用陈群创制的九品官人法,尽选荆襄人才为自己所用。 科举制虽比九品中正制好许多,但此刻天下尚未归一,门阀世家的势力过于强大,实在不宜在这个时候也动世家碗里的东西, 以免激起世家强烈反弹,让孙、刘两家渔翁得利,因而用九品官人法选拔荆州人才治理荆州,便成了眼下最好的法子。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文帝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 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 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 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之前的邓艾、姜维等人便是由此法选出的。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第一要品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第二是要品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第三是要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 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 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 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官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官府要追查其责任,当然这只是对一般的官员而言,像之前的曹爽不就是看谁顺眼、与谁交好便用谁,也没人敢治他的罪。 到后面门阀制度的确立,已使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 中正品第唯以血统为准,门第高即获高品,此时只须分别士庶高下便已足矣,中正品第只不过是例行公事。 可惜曹爽来了,这个做官“血统论”的轨迹最终将被改变,只不过现在时机还未成熟。 此时的曹爽便想皆九品官人法收荆州士族之心。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地区的居住地都极有层次感,豪门大户有专门的聚集地,穷苦百姓也有自己的贫民窟。 荆襄之地的士族门阀都普遍聚集于襄阳到宜城之间的数十里地,这一块地方也被称之为“冠盖里”。 在当时具有两千石以上俸禄的官员足有数十家定居于此,而其中最出名且有势力的门阀有七家,分别是:庞、黄、蔡、蒯、马、习、杨。 此番曹爽要拉拢的便是以这七家为首的荆州门阀,来巩固还没在手里捂热乎的南郡,不过这南郡太守可不能让世家的人来干,还是得找一个可靠的人来担任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