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世界各地言语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世界各地海洋民族的语言来源于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的南岛语,同时,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等大陆民族的语言也源于一个母语源头,这个母语源头就是根植于中国岭南地区及中南半岛地区的古泰语及古越语。我们认为,造成这种世界语言共源的原因就是人类的大迁徙,迁徙民族将古泰越语带到世界各地,迁徙民族在世界各地定居发展后,或独立发展或于当地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世界的各地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最系统和复杂的文化系统,语言不是单纯的发言问题,语言是人类意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如何用声音和音调去定义事物?用一个句子去表达现象、行为、过程、结果、情绪、态度和评价等思想活动?如果让一个人从零开始去建立这样一个语言系统,这个人必须经历一个非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或许他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快速获得语言的方法就是跟懂语言的人学习。
在远古时代,要学习语言和生存技能只能跟同族长辈学习,一般外人和异族没有资格参与本家本族的学习和训练,而且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管教过程,教、校、练等汉字都是表达教学行为的文字,在甲骨文中“教”的形象是一只手握着鞭子在鞭打一个跪着的孩子;“校”的形象是一只手握着鞭子在鞭打一个站立的带着帽子的成年人;“练”的形象是一个人被绳子捆绑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人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学员不听话、学不懂必然受到体罚,因为古人要学习的知识都跟保命和谋生有关,因此学员学不懂,还不如将他们打死,因为家庭和部落都不养没用的人!当然,后来体罚演变成了戒尺,不听话,学不懂只要象征性打手掌,用不着被打得半死不活!其实,古人教人和训练动物是一样的体罚方式,“牧”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只手握着鞭子在鞭打一头牛,牧的本意是驯服和放养动物。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教化成功的人才能成为人,否则像人也是禽兽。
我们讲这些知识是要告诉大家,古人不会将与他们性命和利益关系重大的知识和技能交给外人和异族,而且学不会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人也不会有好结果。因此,能够学会古人知识和技能的人,肯定是古人族亲,以及智力和能力健全的人。学习和练习也是人类优胜劣汰的重要过程。
人类获得健全意识,思想走向觉悟后,人类马上产生描述事物,表达感受和思想的欲望,因此人类的语言开始产生、形成和发展。
我们认为人类的语言首先来源于对自然声响的模仿,如在古越语中,特te代表男性、公性,嗦suo代表女性、母性,这种称呼方式来源人类长期对动物习惯观察的经验,一般公性动物小便都会发出“忑、忑”的间断声响,而母性动物小便都是“嗦”的一声短促声响,因此这两种声响成了公母的称呼,也成为猎人在看不见动物时,区分动物公母的常识,一般猎人只猎杀公性动物,因为狩猎民族认为猎杀母性动物不吉利,会招来祸害。在古越语中,母亲被称为“芈mie”,是因为婴儿哭喊求助的声音都是“咩咩”声;婴儿高兴时都会发出“伯伯bobo”或者“布布bubu”的叫声,在母系氏族社会里,男人是女人的附属,因此陪孩子玩耍、逗孩子开心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婴儿高兴时叫声成立男性长辈的称呼,伯bo、布bu,现在世界很多民族仍然这样成为男性长辈。在古越语中,落称为“堕duo”,坚硬东西落地声音就是“哆duo”的急促音。当然,思想形成抽象概念后,人类开始用特定声音来表示特定的概念,这样人类的语言系统慢慢走向系统和完备。
为了明白语言的形成,我们先来分析人类语言产生的条件,在远古时代,即使几个长期一起生活的小人群,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彼此都非常熟悉,他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彼此熟悉大家行为习惯,他们必须通过表情和手势就能完成小团体的沟通和协调。
但是当团体的人口达到一定程度,单独依靠无声的表情和手势肯定不能顺利地进行整个团体的沟通和协调。因此,登高呼喊成为一切领袖和思想家必然行为,语言也因此产生。语言就为了完成思想交流和群体行为协调而产生的,而且语言从形成和发展初期就受到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领导、关怀和管制,因为语言是传播思想和知识,解决社会问题,协调和统一群体行为的重要工具,要使复杂和混乱的社会变得简单、井然有序,变得安全、平稳和高效,语言加棍棒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从产生语言的那一刻开始,语言就是描述万事万物,陈述内心感受、认知、想法、做法和梦想的沟通工具。要准确描述万事万物,对事件的主体、行为和客体进行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处理和定义,成熟的语言一定具有对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进行高度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征。因此以人类生活及发展关系密切的事物首先被人类进行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处理和定义。如天、云、风、雷、火、光、电、雨、日、月、星、昼、夜,山、地、海、湖、江、河、溪,以及植物、动物、昆虫等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首先被人类进行处理和定义;以人类生理感受有关心理认知现象也首先被进行处理和定义,如寒冷、凉爽、温暖、炎热、闷热、饥饿、病痛、渴望、满足和舒适等生理感受;还有以人类情感认知有关的现象也首先被处理和定义,如喜怒哀乐,爱恨恩仇,美丑喜厌,畅爽郁闷等情感现象。有了这三类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语言词汇后,人类的信息沟通开始变得准确、顺畅和高效。
声调是语言意思识别的主要依据,因此一门语言的成熟,它的词汇声调必须保持长期的一惯性,否则将会导致语言的无解、误解和曲解,导致沟通的失败。因此,只要对比语言的原始基本词汇,就可以分析出语言之间连带关系。
我们认为,在末次冰河期中后期即距今4.5万年前,在东南亚及中南半岛地区,人类最早期的语言古南岛语、古泰越语等古语已经形成,并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正因为迁徙人类具有古南岛语、古泰越语等成熟而完备的语言系统,他们才能完成迁徙队伍的协调和管理,并高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严重问题,最终顺利迁徙到世界各地,并在那里定居和发展社会。
距今1.5万年前,末次冰河期结束,白令海峡被海水淹没后,从东亚大陆迁徙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人与亚欧大陆的人类主体完全隔绝,但是由于语言等文化传承,美洲土著人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越语词汇,他们称呼手为fe
g,称呼脚为ga,这些称呼古越语完全相同。在文字方面,美洲土著人经常在岩石上刻画一些类似古汉字的抽象而简洁的图画,这说明东亚象形文字在距今1.5万年前已经形成和完备,成为和语言一样重要的人类沟通工具。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语言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过程。例如人类对数字认识就经历了这个过程,人类最早认识的数学进制是5进制,随着人类行为复杂化,又认识10进制;为了几何学和天文历法等问题,人类有发明12进制和60进制。在古越语中1、2、3、4、5的读音是
i、so
g、sam、xi、ha。这组数字的读音于泰语和藏语等古老语言的读音基本一致,这是由于早期的数字只发展到5进制。我们发现目前东南亚的一些原始部落仍然采用5进制计数,5进制与人类一只手有5个手指有关;罗马数字仍然保留着5进制痕迹。随着人类从事工作和管理的事物越来越发展之后,5进制不在实用,因此人类进入10进制,10是5的倍数,是10个手指。为了便于记忆,古人给每个数字都赋予了与生活和工作有关的意义。管理最关键内容是规范成员的生活及工作内容,即规定成员每天应该干什么?古越语6、7、8、9、10的读音是lo、xia
、be、gu、xim,在古越语中lo是外面、屋外的意思,一般指外出;xia
是女性、圣母和情人等意思。
在远古时代,部落贵族就有雇工和使用劳役习惯,从那时起,古人就规定第1天至第5天里,必须干活,而且每天应该干什么事情都是规定好的,同时,古人规定第6天和第7天是自由活动和休息日,这就是每周7天的来由。从古越语的数字意义分析,也许周1至周5都是家长和部落首领安排成员劳动的日子;周6可以外出活动或者劳动即外出散心;周末,去朝拜仙庙或者幽会情人即休息。
目前,全世界的生活及工作周期仍然按照这个作息表的安排去做,人类的这个习惯是几万年前就养成了。目前在西方的语言中,古越语这方面痕迹,如在英语中haft的意思是“一半”,双手的一半正好是5个指头,5在古越族中读音为ha;six是6,six与古越语的se读音非常相似,在古越族se是种子、播种和配种的意思,播种和配种等事情都是外出才能做的,因此six是lo外出的工作内容;seve
是7,se
seve
与仙xia
(英语的se0x)在读音上非常相似,周末是西方世界的礼拜日,这个周末意义与古越语周末的意义一致。
中南半岛的迁徙民族进入南亚次大陆后,在古泰语的基础上形成古泰米尔语、古雅利安语;迁徙民族进入东亚大陆后形成古越语、古汉语、通古斯语、阿尔泰语、突厥语等;迁徙民族进入中东地区后,迁徙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闪米特-含米特语。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上述大陆语言的根源主要是古泰语,其次是古南岛语。
我们认为,大迁徙锻炼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让人类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用语言传播知识最大缺陷是,当言传身教者死亡后,往往这些知识和技能也随之消失了。为了避免知识和技能失传,古人开始创造图画来表达思想和指令,由于绘制图画费时费力,古人开始对图画进行抽象和简化处理,这样最早象形文字产生了,因此,人类的早期问题都是象形问题。
文字产生后,文字马上与语言文化概念形成一一对应关系,即文字创作者借用语言概念和定义创造文字,使得文字可写可读,听懂即能写,看懂既能说。
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在距今4.5万年前,末次冰河期中后期之前,人类已经创造的相当完备的形象文字系统。证据表明,末次冰河期中后期海平面上升后,澳大利亚棕色种族开始与人类主体隔绝,考古学家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人在岩壁上留下了与古埃及类似的抽象图画的古文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距今4.5万年至距今1.5万年之间,通过海路和陆路从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等地区迁徙都到美洲,考古发现,印第安人不仅创作抽象而线条简洁的图形文字,而且他们还创造和使用非常系统而精美的石雕形象文字,同时他们还创作大量的象形文字经文和典籍,但是非常遗憾,这些典籍中的大多数都是欧洲侵略者和移民掠夺和焚烧了。
在公元6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正式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并聘请腓尼基人为埃及帝国航海及贸易代办时,腓尼基人才将的记录语言的拼音文字方案献给埃及法老。从此地中海沿岸及中东地区进入拼音文字时代,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形象文字逐步淘汰。最后,欧洲各民族,世界各地的民族也创造自己拼音方案,使用自己拼音文字系统。
发展得最完备、最系统、最成功,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统是有汉字,由于形象文字书写困难,而且没有字音对应关系,因此形象文字很快就被“意音对应、说写对应”的拼音文字说取代,由于拼音文字便利性,世界很多民族无情地抛弃了象形文字。
那么,汉字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被淘汰呢?我们认为一下几个原因导致中国各族没有放弃象形文字而转向拼音文字。
第一,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分裂、大混乱和打纷争之中,当时各诸侯国正忙于应付战争,以及战争引发的一系列非常麻烦而紧急的问题,因此谁也没有闲心去考虑文字改革的问题;
第二,当时在中国中原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诸侯国、方国和部落,使用不同的语言,也存在多套形象文字系统。中国地区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后,华夏族的象形文字系统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地区的通用文字。但是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多有山岭沟壑、大江大河等地理阻隔,因此中国各地长期处于割据独立发展的格局,各地语言自称一体,各地人民之间很难进行语言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取消象形文字,使用拼音文字,肯定造成中国国家政令及社会信息交流的混乱和阻塞。因此,谁也不敢进行文字改革;
第三,当时中国地区形象文字系统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完备的程度,文字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及的文化工具,在社会各领域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各种文化典籍到达海量程度,各国各部落都有数量庞大的档案馆和图书馆,而文字载体基本上是竹简、丝织品、皮革和青铜器等,这些书写材料都非常昂贵,因此如果更换文字,要更新这些档案和书籍,更改各地的衙门的牌匾文字,肯定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谁也不会去干文字改革这种无聊的事情;
第四,虽然象形文字没有拼音文字“音义对应”的认字便利,以及书写方面便利。但是象形文字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符号,因此,形象文字包含这很多丰富的文化信息,而拼音文字只是音符字母组合而已,读拼音文字的读者如果不懂该拼音文字对应语言,这个读者就都不懂这些文字的含义。由于形象文字是事物及行为的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文化符号,因此,这要读者知道这些文字意义及语法规则,读者不需要依靠语言也能读懂这些形象文字书写的文章。
也许是这四个原因使中国人一直使用汉字至今。当今,为了汉字能够更好的普及,提高汉字使用效率,中国已经推广普及汉字拼音,使得每一个汉字都有对应标准读音,大大增加的文字的“音义对应”功能,提高了文字与语言对应性,使汉字成为一种非常方便及高效的文字系统。
远古语言如何演变成今天世界各民族的使用的语言?我们认为,导致语言发生变化的因素有一下记住原因。
原因一,迁徙民族脱离原先民族母体后,由于生活及发展方式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化,比如古泰民族是广西西南的骆越民族(即古越族,现代壮族的先民)的母体,古泰民族在东南亚和云南地区建立国家后,由于骆越民族脱离古泰民族的统治,自立方国,自主发展,由于各自要建立自己文化和统治系统,因此导致语言、习俗和民风等方面的变化。古越族与古泰族分开之前,大家称呼“手”为“冯fe
g”,称呼“脚”为“嘎ga”。古泰族人立国后,他们干苦力奴隶成为“嘎ga”即脚夫,因此古泰族改“脚”为“逃tao”;他们称自己卫兵和助理为“冯fe
g”即助手,因此古泰族改称“手”为“麽me”。但是古越族没有这个文化习俗,因此,古越族对手脚仍然保持原来的称呼方式。
原因二,人类生活环境和方式的变化,导致语言的变化及发展,新环境、新生活都会产生新的语言概念和文字符号。比如古越人对水的称呼随着迁徙过程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在炎热的南方环境生活时,越人称呼“水”为
am、lam等;称呼河流为da。但是迁徙到寒冷北方后,在冬季他们要得到水,必须将冰块加热融化,在古越语中烧火煮zu东西叫su(对于汉字有蜀、苏),为了方便沟通古人将冰雪融化的水成为“蜀”或者“苏”,经过口音的长期的自然变音后,蜀su变成了今天水sui,但是“蜀”的意义以古蜀国、巴山蜀水等文化方式给我们保留下来了。目前中国和很多亚洲地区的人民称煮过的食物为熟食susi,也许也跟这个用火的文化现象有关。
河流也是如此,在南方河流不会结冰,它们一年四季都流水淙淙、河里的水像人的眼睛一样汪汪深邃,越人称呼眼睛就是da。但是他们迁徙到寒冷的北方后,在大多数时间里河流大多时间里到处于冰封状态,并且河流与周边被茫茫的环境连成一片,要做到河流很不容易,因此他们只能撬开冰面,观察冰下是否有流水,以此寻找河流打渔和取水。在古越语中,流水称呼为li沥、里等,因此,很多北方地区称呼河流为里,如跟古越族有关的赫哲人的居住地方乌苏里,乌苏里就是“乌苏河”的意思,在古越语中,乌wu是“黑”的意思;苏su是古越语在北方地区对“水”的称呼,因此乌苏里的直译就是“黑水河”,自古以来那个地区确实被称为“白山黑水”。如果我们将视野在更北的地方投去,我们将发现欧洲很多民族称呼河流为
ive
英语、
ivie
荷兰语、法语
ivie
e等,这些单词的重读音节都是
i、li之类,这些语言应该收到古越语的影响。
原因三,民族融合产生新语言及新文化,这是世界语言呈现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民族融合主要通过杂居和通婚等两大途径。就杂居而言,主导民族的语言肯定成为社会通用语言,但是从属民族的语言也在民间流通,因此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新语言,比如在中亚、蒙古高原及西伯利亚等地区流行的阿尔泰语系,古阿尔泰语是古越蜀越与古雅利安语融合的结果;通婚民族融合主要方式,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只要女性帝王或者女性辟王,宠幸异族的男性,这个异族就可以晋升为母系贵族的父系分支。中东很多民族就是通过这种通婚方式,进入苏美尔、古埃及的主流社会,成为被这些社会接受的合法民族,最终形成多民族的彻底融合,形成越来越单一的民族和语言。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目前各民族的语言中,找到民族交流及融合的痕迹。
古越语是古汉语的基础语言,很多古汉语词汇来源古越语,古汉语是华夏族的语言。如汉语的东do
g对应古越语的光明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