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卫所尚足 “希啦……” “今日就是考校的日子了,不知道考校官什么时候到。” 清晨,伴随着倒水的声音响起,与之一起响起的,是院内杨展略带担忧的声音。 此刻的小院内,朱高煦依旧穿着普通明军士卒的大红胖袄,又称鸳鸯战袄。 他坐在主屋门口,手里拿着一块粗布擦着脸,显然刚刚洗漱完毕。 在院子的水井边上,王瑄和杨展二人则是刚刚把洗脸水倒入旁边的水渠里。 杨展在担心朱高煦,而王瑄却对着朱高煦有信心。 他没多说什么,只是提着水壶走回了厨房。 至于朱高煦,他擦完脸,将毛巾晾晒在书房窗台上后,便转过身来笑着安抚杨展: “陛下对我不会有太高的希望,因而你也不用担心。” “与其担心考校的事情,倒不如担心一下早上吃什么。” 朱高煦话音一落,王瑄就从厨房里伸出头来:“殿下,昨日的牛肉还未吃光,吃牛肉米粉如何?” “好!”朱高煦笑着应下,王瑄也当即回到了厨房,紧锣密鼓的收拾了起来。 时光荏苒,五天的时间一晃而过。 似乎在意识到自己无法以眼下大明国力破解朱元璋的布置后,朱高煦便放松了心态,彻底躺平了下来。 这几天他除了必备的读书外,其它时候都在和杨展、王瑄练武,闲暇时去东边的秦淮河上游游泳来解暑。 “殿下,您真的不担心?” 杨展望着走向厨房的朱高煦,不知道朱高煦为什么这么从容。 要知道,如果朱高煦能一鸣惊人,那他或许能成为诸藩子弟中的佼佼者。 “担心是没用的,要担心也得吃饱饭再担心,你们吃几两米粉?” 朱高煦走进厨房挽起袖子,在簸箕之中拿出了一把干米粉。 “我吃三两!”王瑄在吃饭的事情上倒是尤为积极。 “二两吧……”杨展回了一句,还想说些什么,但看到朱高煦波澜不惊的模样,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闭上了嘴。 “那就下一斤吧,我有些饿了。” 朱高煦将干米粉掂量了一下,随手丢到了一旁的木盆里。 王瑄见状,当即拿起葫芦瓢打了半盆水,随后又倒入三分之一的沸水。 朱高煦倒是驾轻熟路的将昨夜没吃完的卤牛肉切片,同时打开了旁边的小锅锅盖。 锅中是一条牛腿骨,并且看样子已经被炖了许久了。 王瑄熟练的为灶台添火,朱高煦也在旁边的锅里倒入沸水,等火势大起来后才将已经泡软的米粉下锅。 他熟练切葱、秦椒,而王瑄则是将昨晚准备好的一颗白菜掰开丢入锅中。 待佐料备好,朱高煦将米粉捞出,而王瑄已经准备好了三个大大的木碗。 待米粉被朱高煦分入碗中,不等朱高煦开口,他便将切好的卤牛肉片分别放入三个碗内,而后朱高煦也舀出三瓢牛骨汤。 牛骨汤倒入碗中之后,王瑄兴高采烈的将佐料分别倒入三个碗,同时拿出青盐分别放入,而后将三碗米粉分别端出。 在他端出的同时,朱高煦抬起牛骨汤锅,起小锅煎了六个荷包蛋。 等他抬着荷包蛋走到院里,王瑄已经等的望眼欲穿。 “坐下吃吧。” 朱高煦将荷包蛋放在石桌上,招呼一声后便开始动筷,而王瑄也急不可耐的开吃,唯有杨展一脸愁容。 “我们这一顿,怕是只有一些富农才能偶尔吃吃。” 朱高煦夹起一个荷包蛋,带着一丝调侃开口,旁边的王瑄和杨展也先后点头表示附和。 确实,他们三人吃的费用并不低,就这一顿早饭,也不是一般平民能吃得起的,只有一些拥有三十余亩地的小富农才能偶尔这么吃上一顿。 想要顿顿都这么吃,那家里没有百来亩地还真的做不到。 这是生产力导致的结果,而朱高煦经过这么一个月的走动,也大概了解了南京百姓的生活情况。 洪武年间的大明朝没有水泥、钢筋可供使用,因此诸多水利设施修建速度缓慢不说,还极为消耗粮食。 水利完善能让土地粮食增产三成,而整个大明还有许多地方只能自己挑水种地。 像南京因为在天子脚下,水利设施已经建设起来,因此一年下来,一亩地产出也在二百斤到四百斤之间,不过大部分还是三百斤左右。 三百斤米在江南价格也就五百来文,而一个鸡蛋价格便三文。 算上米粉,朱高煦他们这一顿早饭估计在二十几文,相等于外城一个民夫一天半的劳力所得。 普通农户因为在洪武初年得到分田,因此一家五六口人通常有二十余亩地,交税过后,不算打工的话,他们的年收入也就在十两出头,勉强能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照朱高煦他们这种吃法,仅早饭,他们三人一年就要吃去七两多,再算上午饭和晚饭,恐怕得二十两打底。 “王瑄,云南的军户生活如何?” 说起民生,朱高煦想起了大树营的三村百姓,因此问起了云南军户的生活。 对此,自小跟随父亲前往云南,并在当地成长起来的王瑄有着极大的发言权。 “别的地方咱不太知道,不过宜良的军户还算过活。” 王瑄一边吃着米粉,一边回答道:“陛下移民云南,去到云南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军户。” “这些年来,所里的军户将当年北虏撂荒的坝子田都开垦了回来。” “按照都督府的规矩,每一军户受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 “不过,军屯田每顷要纳粮十二石,也就是每个军户分别出六石,并且还有三石率,缴率多的则有宝钞作赏,少的罚当地武官俸禄。” “云南的坝子田贫瘠,五十亩能出五十石便算极佳了,正常产出也就四十余石,不过这些粮食都得全部上交所里。” “全部上交所里?”朱高煦手头动作停顿,不敢相信军户过得那么惨,不由追问:“那军户吃什么?” “还有月粮、行粮和余田啊”王瑄用看怪物的眼神看着朱高煦,似乎在想这不是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吗。 “余田?”朱高煦疑惑,杨展见状也为其解释道: “卫所的军屯田都是卫所的,军屯田以外私人开垦的则是余田,属于军户自家的田,可以用卫所的耕牛开垦耕种,但每亩每年要交一斗二升粮作赋。” “嗯……”王瑄点头附和,并继而解释起了月粮和行粮: “云南卫所的子弟,每家每户都有十几二十亩余田,只需要交固定的田赋,其它的杂税则不需要缴纳。” “除此之外,兵卒每个月有固定的月粮,每月初给发,正常是马军月支米二石,步军总旗一石五,小旗一石二,旗军一石。” “与月粮同时发放的还有月盐,成了亲的二斤,没有的一斤。” “不过,近年来也不发月盐,改发宝钞了。” “行粮则是出卫所要发的粮食,正常都是每天一到两升。” “除了这些,有的时候都督府还会不定期的发放冬装、布匹和棉花,军户日子还过得去。” 王瑄形容了一下云南军户的生活,在朱高煦听来,算不得好,但也不至于饿死人。 按照王瑄的形容,军户们屯田种出的粮食都归卫所,但同时卫所又会承担一定的口粮,额外还有十几二十亩余田产出,算下来每个军户一年能收入三、四十石左右,折算铜钱也就是十贯上下。 不过,军户要种六七十亩地,因此家里的人口必不可少,因此吃的也多。 因为需要劳动力,所以不停地生儿子,而儿子长大后,原本卫所定额的田地就不够产出一家人的吃食了。 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前世自己在大学上课时学过,洪武年间的卫所逃户不在少数。 尤其是到了宣德、正统年间军户人口骤增后,军户所种屯田得出的粮食根本养不活自己,每年逃役的军户少则万许,多则数万。 从王瑄口中,朱高煦对卫所军户的生活和卫所制度有了一个见解。 总的来说,卫所制的一些缺点会随着军户人口增加而不断放大,除非大明能不断发新的屯田和余田给军户,不然军户逃亡是迟早的。 就这点来看,卫所制与南北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差不多,不过…… “笃笃!” 正在朱高煦想着卫所制的优缺点时,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