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西虏猖獗 八月,秋高气爽…… 按常理来说,这样的日子,理应是值得高兴的日子。 可是南京城奉天殿外,却是一片寂静。 奉天殿广场上,数百名正五品以上官员眼观鼻,鼻观心。 奉天殿门口,正三品以上官员也是如此。 唯一没有沉默的,是那名正在低头上疏的正五品礼部官员。 “丁巳朔戊午,陕西行都司肃州卫上疏,国使傅安、郭骥,及率将士一千五百余人于今岁二月抵达帖木儿国都。” “然帖木儿傲慢,言“倨中国去我远,天子何如我也?”,遂扣国使。” “百户官张樽率十数人及时逃离,于七月返回肃州卫,遂上疏言情,请朝廷派兵救援国使……” 礼部官员的话说完了,可奉天殿上下却更为寂静了。 朱元璋脸上无悲无喜,倒是那朱允炆眼神忽明忽暗。 “还真被他说对了……” 朱允炆脸色很不好看,脑中瞬间想到了那张消失好几个月消息的面孔。 当初朱高煦在武英殿里的话还依稀在耳,如今不过才过去两年不到,事情却被他说中并发生。 那帖木儿,难道真的要出兵入侵我大明吗…… 朱允炆将目光放到了自家皇爷爷身上,相比较他,朱元璋依旧稳坐钓鱼台。 “那张樽,如今到哪了。” 朱元璋缓缓开口,礼部尚书门克新上前一步,持着笏板作揖道: “那张樽,如今已经在奉天门外候着,等待陛下传见。” “传他上来。”朱元璋不假思索的开口,门克新也作揖应下,随后命人去传张樽。 约两字时,朱元璋便看到一名武官被人带着穿过奉天广场,往奉天殿上来。 不多时,那人便来到了奉天殿门前,并五拜三叩道:“百户官张樽,参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那帖木儿国,国力如何?” 朱元璋脑中还记得朱高煦说过,帖木儿有民两千余万,兵马数十万,因此他想知道是不是朱高煦那小子胡诌。 “臣与国使一路西行,越往西便越为繁华,那撒马尔罕人口丝毫不亚于苏松等府繁华。” “其麾下兵马,虽说不如国朝明甲俱全,却也能将锁子、明甲装备其军,依臣这一路过去,所见兵马便不下数万。” “据其官员所说,其最精锐兵马还在外征战,控弦之士便不下三十万。” “此次他们不仅扣押我朝国使,还将西边的鲁迷(奥斯曼)国国使一同扣押,以示其国强大。” 张樽诉说着自己这一路所看到的一切,而他口中讲述的种种,也让金台前的六部尚书、五军都督等文臣勋贵紧皱眉头。 单一来说,帖木儿官员或许是在夸大自己的实力,但对于大明朝来说,刚刚将蒙古人赶回漠北的他们还未享受几年太平,如今突然又冒出这样一个强大的蒙古人国家,饶是他们足够有自信,那防范之心却不敢松懈。 更何况,当年渤海郡王朱高煦在武英殿为傅友德、冯胜开罪的说辞,基本朝中正四品以上官员都有所耳闻。 现在扣押使臣这事情被朱高煦说中了,那帖木儿是否会真的借助别失八里国作为跳板,从西域入侵大明的河西走廊? “你们以为如何……” 朱元璋坐在黄帐之下,金台之上,轻声开口。 在其面前,众人纷纷催动脑筋,沉吟了许久后才有一人上前。 “臣曹国公李景隆以为,帖木儿距国朝数千里之遥,即便有别失八里国相助,却也不是那么容易侵犯我大明。” “当务之急,应当是派使臣前往别失八里国,打探其态度如何。” “若是真如当年渤海郡王所言,那理当防范。” “如何防范?”朱元璋心里有自己的主意,却还是询问李景隆。 对此,李景隆也没有露怯,而是根据自己所知的河西情况分析道:“河西之地,如今常以陕西输粮才得以维持,当地色目、胡鞑、番人常有叛乱。” “臣以为,可增设卫所,增加屯兵,大开其屯田,以养军用。” “若行此法,不出三载,河西诸卫皆可自给自足。” 李景隆毕竟经略过西北,还主持过松潘地区的茶马贸易,对于陇山以西的地情地貌还是十分了解的。 在他看来,河西走廊虽然比起汉唐时贫苦恶劣了许多,但也不是不能屯田耕种,最少地图上有卫所的地方,基本都紧邻祁连山上流下的河流。 只要合理利用这些河流,依旧可以开垦田地,并且还是质量仅次于水田的水浇田。 不过想要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去开垦荒地为水浇田,那就需要足够多的屯田兵。 在不影响战兵数量的情况下,屯田兵只能通过移民的方式来增加。 李景隆对此心知肚明,而朱元璋也更为果决,他目光扫视左右,随后开口道: “诏令四川承宣布政司,移成都府民户五千前往陕西汉中,又移陕西汉中三千民户编为军户前往陕西行都司。” “臣,领旨……”六部尚书纷纷作揖,朱元璋继而再开口道: “礼部派人前往别失八里国,询问其国主近况,若是别失八里有助帖木儿之心,速速回禀。” “臣领命……”礼部尚书门克新作揖应下。 见此情况,朱元璋也起身离开了金台,旁边的鸿胪寺卿见状唱声:“散朝——” “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唱礼,随后在朱元璋离去后,先后有条不紊的离开了广场上。 在他们走后,五军都督府的李景隆等人也继而离去。 倒是朱允炆与六部尚书留了下来,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留下了,最少户部尚书郁新转身离去了。 瞧着郁新离去的背影,朱允炆倒是不觉奇怪,只是上前皱眉对暴昭等其余五部尚书开口道: “这事情,倒是让高煦给料中了,你们以为那别失八里国的国主是否会嫁女给帖木儿?” “这……”暴昭等人面面相觑,却是说不出个一二。 他们这群人里,哪怕是北方山西人的暴昭,也不曾了解过陇山以西的一些事情。 倒不是他们不想了解,而是即便想要了解,也得听得懂当地官员的话才行。 更何况,甘肃行都司的军户读书都还没几年,基本都没有参加科举,因此他们想了解陇西是十分困难的。 这个时候,众人不免怀念起傅友德和冯胜了。 起码二人对陇山以西十分了解,而且又是当世名将,若是他们在…… “罢了。”朱允炆有些不喜,但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平静。 他朝暴昭等人作揖,众人也纷纷回礼,而后看着他转身离去。 见他离去,众人也先后离去。 在他们离去的同时,帖木儿扣大明使臣的事情,也通过塘报传遍了各地衙门。 这其中不少人都有些担心蒙古人会卷土重来,但只有始作俑者的朱高煦才最清楚,帖木儿根本没有实力远征大明。 “殿下,您不担心吗?” 八月中旬的吉林城承运殿里,看着面带笑意看完塘报的朱高煦,亦失哈脸上忧虑之色难以掩盖。 “担心?”朱高煦放下塘报,脸上笑容更甚:“与其担心这些,不如担心担心我的稻田什么时候成熟,又能产出实粮几何。” 朱高煦确实不担心帖木儿的事情,因为他记得没错的话,帖木儿当下应该准备同印度西北地区的德里交战。 这场战事会拖住他大半年的时间,随后接着爆发叙利亚战争和安哥拉战争。 等他回过头来,大明靖难之役已经结束,他错过了最好的东征时间。 当然,这是朱高煦这个清楚历史的人才能知道的情报。 如果当下的大明去打探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那他们就会获得许多让朝野震动的消息。 礼部现在派人前往东察合台汗国,那应该可以打听到其大汗黑的儿火者派其长子沙米·加罕前往撒马儿罕,商谈同帖木儿和亲的消息。 不仅如此,黑的儿火者汗还在两国商谈结束后,将宗室之中的一名公主嫁给帖木儿,并与帖木儿签订盟约。 他不仅将女儿嫁给帖木儿为妻,还口头承诺,日后会为帖木儿的东征活动准备粮饷。 尽管这些消息,都只是黑的儿火者汗为了稳住帖木儿而做出的部分假消息和妥协,但在大明看来,这不就是他们之间结盟的手段吗? 所以,如果朱高煦没有猜错,那等到明年大明得知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结盟的消息,便一定会增加甘肃屯兵,一直到帖木儿和东察合台汗国汗国撕破脸才会撤军。 不过,这两个国家撕破脸皮,得等到三年后的建文元年。 建文元年,这一年的整个世界,可以说是十分热闹…… 东察合台汗国的黑的儿火者汗去世,其子继位后率领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撕破脸皮,两国战火再起。 其次,北元的额勒伯克汗为部下所杀,坤帖木儿被立为王。 往东南亚看去,安南国相黎季犛杀其主陈日焜,拥立自己的长子颐为王,不久,黎季犛杀子颐,立幼子寅,因其年幼而诛杀,自立称王。 至于欧洲,朱高煦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将会继位,而英国也会在他即位后不久爆发贵族叛乱。 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国外的事情,若说国内,那则是更为热闹。 朱允炆下令包围湘王府,湘王自杀,随后又废齐、代、岷三王为庶人,朱棣被逼奉天靖难…… 这一年,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各国皆有大事爆发,可谓热闹。 到了那个时候,朱允炆根本来不及获知东察合台汗国的消息,也不敢轻易调离甘肃等卫兵马。 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朱棣已经解决了大宁,而自己…… 朱高煦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却是让面前的亦失哈看不懂他在想什么。 其实这个时候,朱高煦在想自己有没有机会拿下西域。 诚然,眼下的东察合台汗国对大明十分恭顺,但这是因为大明强大。 如果朱高煦没有记错的话,朱元璋和朱棣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朱元璋从洪武八年开始在肃州以西设立安定卫,随后又会在明年的洪武三十年设置罕东卫。 尽管这些卫所都是蒙古人当政,但他们毕竟还是大明的臣属,而朱元璋的这些布局,也让大明逐渐对哈密地区形成了战略包围,为日后朱棣经略哈密打下了基础。 等到朱棣靖难结束后,经过三四年的休养生息,朱棣又开始着手对西北进一步深入。 先是册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不过这人在哈密根基不稳、威望不足,致使他连三五千人的哈密都难以管理。 与此同时,由于他接受大明册封,并且帮助大明打探西域和漠西的消息,因此哈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大明对西北的边防前哨。 这样的情况,引起了哈密周边势力的不安。 北元大汗鬼力赤在获知哈密倒向大明后,立马派人前往哈密刺探消息。 在得知安克帖木儿毫无威望后,鬼力赤当即便派人将安克帖木儿毒死。 安克帖木儿死后,尽管他有自己的孩子,但由于他的侄子脱脱自幼被俘入大明,因此朱棣为了更好的控制哈密,于是决定派他前往哈密继位,继续为大明稳住哈密。 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朱棣直接干预哈密内部事务,并重新进行西北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 在朱棣的压力下,哈密贵族们只能被迫接受了脱脱袭封忠顺王的事实。 不仅如此,朱棣为了保护脱脱,还派了一百甲兵充当他的护卫。 一百甲兵对于只有三五千人的哈密卫来说,绝对是威慑力极大的一股力量。 不过脱脱带领着一百明军入驻哈密的举动,也让当地贵族开始不舒服,毕竟安克帖木儿有自己的继承人,脱脱属于鸠占鹊巢,因此他们开始派人与北元鬼力赤密谋驱赶脱脱。 这一消息被朱棣很快获知,因此朱棣派遣千余骑兵常年来往哈密与肃州之间。 然而即便有着明军在一旁威慑,但由于脱脱毫无威望,且无能力,最后脱脱还是被当地贵族驱逐出了哈密,对此朱棣极为失望。 毕竟朱棣寄大希望于脱脱身上,希望他能为大明守住这个明军进驻西域的桥头堡。 结果脱脱和支持大明的五六百哈密百姓被驱赶,并且在逃回肃州后纷纷乐不思蜀,整天就是种瓜放债,生计百出,把甘肃视为人间天堂,完全乐不思蜀。 他们的这副模样,让许多文臣明里暗里的都认为朱棣做错了,就连朱棣都陷入自我怀疑,继而对哈密轻视了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大明却并非没有再次拿下西域的可能。 毕竟在脱脱被驱赶后,哈密贵族依旧愿意被大明弱羁縻,而东察合台汗国也承担着为大明侦查鞑靼、瓦剌两部情报,时不时配合明军出塞的任务。 这样的局面,本该很好的维持下去,然而它却在宣德年间发生了变化。 宣德三年,东察合台汗国大汗在作战中身亡,此时因为王位问题,东察合台汗国贵族分成两派,整整闹了七年时间。 可以说这七年时间里,是大明介入西域的最好机会,但这个时候的大明皇帝,是朱高煦的那个未来大侄子朱瞻基。 朱瞻基曾经明确讲述过他自己的军事理论,他反对汉武帝“海内虚耗“和唐太宗“恃其英武而勤远略”的战略思想,主张“有寇则乘机剿捕,寇去不必穷追”的守备战略。 这条战略看上去与老朱的“来则御之,去则勿追”的守边战略一样,但问题是老朱的守边战略,他是一条也没有遵行。 既没有移民实边,又没有恢复洪武年间的漠南卫所,搞得北地沿边兵马不经训练,放任瓦剌坐大。 放着现成的作业不抄,偏偏在意那百来万石粮食而缩在关内,错过了出兵西域和打击鞑靼、瓦剌的两个重要战略时机。 一想到自己那个大侄子,朱高煦就有些上火。 他那十年寿命,还不如全拿给朱高煦那好大哥朱高炽,起码朱高炽知道守边要怎么守。 明明是一个不错的骑将,朱棣活着的时候他表现也十分惹眼,结果当了皇帝就畏首畏尾了。 “果然,这大位置就得我来做!” 朱高煦暗自笃定,同时也站了起来,对亦失哈说道:“走,陪我出去看看。” “是”虽然不明朱高煦的想法,但亦失哈却从不质疑他,因为朱高煦在大方向上从没有出过错。 他既然不担心西北的事情,那就说明西北很难有事情。 跟着朱高煦走出渤海王府,亦失哈在走出的同时回头看了一眼,随后对朱高煦的背影道:“殿下,王府是不是得修葺扩宽一下?” “嗯?”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也停下脚步,转过了身来。 他看着自己那低矮的渤海王府,虽然并不觉得寒酸,但这王府确实是张纯他们抓紧时间抢修出来的,因此有着不少毛病。 例如火墙和火道无法对所有房间供暖,以及部分房间积水,返潮等现象。 想到这里,朱高煦看了看四周,只见王府四周的房屋已经大多被推倒,废墟之中到处都是正在为自己干活的百姓们。 房屋被推倒,并不是它们都是危房,而是因为当下的吉林城正在进行重筑。 城内连接育苗田的供暖管道正在铺设,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修建的所有房屋都将有火墙和火道进行单独的街道供暖。 供暖燃烧后的水蒸气,将通过火道的倾斜角度,经过育苗田,流入松花江。 火道加上火墙,以及可以保温的马粪,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把热量更久的留在育苗田的范围,继而让育苗田在三月就能生长秧苗,继而在四月抛秧。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吉林城百姓过个较为温暖的冬季,也能让育苗田始终保持温热。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耗费燃料。 经过朱高煦的计算,吉林城五万余人,从十一月开始供暖,三月末停止,五个月时间里,总共需要二千余万斤柴。 由于数量庞大,因此即便可以满足,但也会把四周的树木砍伐一空。 好在对于柴的索取,朱高煦早就做好了明文规定,将松花江上游的山林做出了规划,把临近松花江的长白山脉划为二十个区域,每年换一个区域。 当然,这里的供暖自然是比不上后世的供暖系统,说白了也就是让屋子里能保持在零度以上,不可能达到后世供暖的屋内十八度以上。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政策放在工业革命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了不起的仁政。 “城内火道的铺设都进行如何了?” 想起自己在吉林城的种种新政,朱高煦就有种自豪感。 “已经基本竣工,因此奴婢才询问是否需要翻修王府。” 亦失哈交代着,同时给出方案道:“奴婢以为,可以先拆前院,随后铺设前院火道,而后修建火墙,加盖房屋,让王妃她们从后院搬到前院,随后再拆后院,以此类推。” “这王府确实有些小,议事起来不方便。”听到亦失哈这么说,朱高煦也围绕着王府走了两圈,最后才说道: “这样吧,就按照朝廷的礼制,修个东西阔四十六丈,南北长六十二丈,门楼四座、置承运一殿、厨库各一座、米仓一处,厅廊五十六,屋舍二百六十间的郡王府。” 朱高煦这般说着,但就这一句话,便让眼下的郡王府面积翻了数倍。 原本占地不过九亩三分的王府,经他一句话,便成了四十七亩六分地的规模。 当然,朱高煦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日后做准备。 他可以肯定,当朱允炆要对燕府削藩,那自己将会与朱棣一起被接管兵权。 届时,朱允炆估计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假惺惺的给自己留个几百护卫。 到时候,这几百护卫都必须住在王府之中,因此王府不够大是不行的。 “奴婢领命。”见朱高煦同意扩建王府,亦失哈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他走到了一旁指挥百姓们修建水稻的一名吏目旁,对吏目指着渤海王府指指点点,吏目也颔首应下。 朱高煦好奇走了上去:“你说什么了?” “呵呵”亦失哈尴尬笑道:“奴婢让他去找城中工匠,早些把王府给推平重建。” “额……”听到亦失哈的话,尽管知道这是好事,但朱高煦总感觉奇奇怪怪的。 “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打扰到王妃就行。” 摆摆手,朱高煦提起了郭琰,心中有些头疼。 击退哈剌兀后,郭琰就时常问他何时同房,对此朱高煦倒也想,但是不是与郭琰,而是与她带来的那两名婢女。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对现在的郭琰,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尽管在这个时代是合法的,但内心的那些想法还是没办法彻底抛弃。 对此,他只能以王府太小,配不上她身份来搪塞。 不过这搪塞久了,终究还是得迎来个结果。 等这新的王府弄好了,朱高煦也就没有理由回避了,不过就算到了那个时候,估计郭琰也才…… “唉……”朱高煦长叹一口气,一旁的亦失哈见状,还以为他是觉得修建新王府劳民伤财,因此故意岔开话题:“殿下,该去看看各坊的工地了。” “走吧。”抛下那些想法,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先走,自己跟在他身后。 二人一路走去,路上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许多百姓见到朱高煦,纷纷停下手中活计,向朱高煦作揖。 路上,时不时还有人喊着亦失哈,称呼他为大人或将军。 这样的感觉,让亦失哈挺起了胸膛,朱高煦在他身旁也看得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