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说道接下来说的是鬼门关,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现实中,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这里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其间不过30步。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古时候这里瘴气滋生,蚊虫鼠蚁繁多。夜里被一团白雾笼罩,鸦雀悲鸣,甚是可怕。
解释一
中国传统传说中的阴世、阳间之交界外死亡的边缘。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在鬼门关夺转这冻形骸。”西游记第十回:“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门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郭鹏刘亚生:“像他这样站在鬼门关上开玩笑的人,真是少见!”
解释二
古关名,省称“阴阳道”。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汉沽关。在今广西北流市城西,位于北流、玉林两市间。有两峰对峙,其间阔30步,俗号鬼门关。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经此勒石,残碑尚存。因其瘴疠尤多,去者罕有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故名“鬼门关”。唐宋诗人迁谪蛮荒,经此而死者迭相踵接。
解释三
比喻险恶的境地。元范康竹叶舟第一折:“我与你踢倒鬼门关,打开这槐安路,把一枕南柯省悟。再休被利锁名韁相缠住。”老残游记第十四回:“这一卖,翠环可就够他难受了……眼看着一个老实孩子送到鬼门关里头去,实在可怜。”老舍蜕第二:“即使天津是鬼门关,他们也得闯出来,做个自由人。”
古关名
广西北流市鬼门关
广西北流市鬼门关,又称天门关。位于北流市北流镇甘村天门山,古名鬼门关。明宣德四年1429年改为天门关,时人并在山东侧石壁上刻“天门关”三大字,旁有小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今天门关三大字仍赫然入目,那首小诗因历史久远,字迹已漫患不清。
北流天门关石刻
据辞海条目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介于北流、郁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鬼门关,古籍有记载,说它“高崖峡谷,形势险要,有双峰对峙,状如关门,若经此处,尤入鬼门”。在古代,这里是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一条必经通道,有不少名人经过这里。自汉到宋统治者一直把它作为谪配罪徒之地。如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被贬海南都是从这里经过。李德裕到海南后曾写诗一首:“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以描述过鬼门关时环境荒僻及路途的艰险。兴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得中改名天门关”。明代杰出地理学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陆川经塘岸至北流考察,在徐霞客游记中记道:“鬼门关在北流十里,颠崖遂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1
1986年3月,北流县现北流市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现实中也有鬼门关。鬼门关又称天门关1,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之北流县城西,地处于六万大山与大容山交接之处。因为此处过多瘴疫,去得者难得生还,故此称为“鬼门关”。南宋地理总记舆地纪胜作“桂门关”明宣德中改名“天门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代诗人苏东坡、明代旅游行家徐霞客等都曾路经此关。
唐代之前,“鬼门关”有过多种称呼。旧唐书和舆地纪胜等都说鬼门关原称“桂门关”,元代的廉访使曾将它改为“魁星关”,明代又称“泗明关”。明宣德五年1430年时人于山门东侧的石壁上刻凿“天门关”三个大字和一首小诗曰:“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迄今,峭壁之上“天门关”三个大字依旧赫然在目,但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
“鬼门关”这称谓是唐代之后才形成的,而真正使鬼门关广为人知、闻名天下的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贬崖州:“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当时他被贬谪海南,处于人生仕途最低潮,路过鬼门关,悲哀蓦然涌上心头,不禁吟出这无边的凄楚和绝望。那时,中原与南方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但南方相对中原来说,交通仍然非常闭塞。鬼门关以南,路途险恶、荒凉,由热带、亚热带潮湿环境滋生的“瘴疠”病散发的气息令人窒息,提到它,人们如谈虎色变。钦、廉、雷、琼一带,属封建王朝流放“逆臣”之地,特别是“鸟飞尚需半年程”的琼岛,荒芜凄凄,人烟稀少,天涯尽头,海角无边。习惯在北方和中原生活的官员被贬谪,经过鬼门关,如临生死之界,几乎无生还之望。从此,“鬼门关”之称盖过了它原来其他的称呼流传至今。
唐代起,“鬼门关”进入无数诗人的吟咏之列,与“天涯海角”并驾齐驱,扬名天下。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写道:“鬼门关在北流西十里,颠崖邃谷,两峰相对,路经其中,谚所谓: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言多瘴也。”鬼门关的险峻恐怖跃然于纸上。明代广东人朱琳,由琼山县卸任后北返,写了一首出鬼门关:“北流仍在望,喜出鬼门关。自幸身无恙,从教鬓已斑。
昔人多不返,今我独生还。回望琼山县,昏昏瘴疠间。”诗人尽情释放着狂喜与激动,似乎远离的不是鬼门关,而是那扇生死荣辱之门!在历代被贬谪经过鬼门关的名人中,不得不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州,其弟苏辙亦被贬雷州。已经62岁高龄的苏东坡和儿子苏过先到藤州与苏辙一叙,然后乘船走水路直到北流城东沙街码头上岸,穿过阴森恐怖的鬼门关到儋州去。苏东坡在儋州生活了三年,直到1100年,宋哲宗死,宋徽宗赵佶继位,苏东坡的人生有了转机。同年苏东坡被改贬到条件好点的廉州,刚到廉州准备上任,再次被赦免,朝廷准许他北还,并任他为舒州团练副使。于是,苏东坡与儿子苏过从廉州出发北上,经博白、玉林、北流,再次经过遐迩闻名的鬼门关。不知是狂喜或是激动,他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过鬼门关:“自过鬼门关外天,命从人瓮头船北人坠泪南人笑,青嶂天梯问杜鹃。”意指过鬼门关后,人命就如南方装有人骨的水瓮船一样,在河中凶险地行驶,安全没有丝毫的保障。临近北流城,他又吟出一句:“养奋应知天理数,鬼门出后即为人。”政治上重生的希望,在他心中复燃,欣然再吟:“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同年,苏东坡父子轻松走过鬼门关,再次在北流逗留。据说当时全城老百姓都赶来一睹苏学士的风采,整整一个下午,苏东坡在县官和众乡绅的陪同下观赏了北流河的“圭水秋波”,苏东坡和大家赋诗唱和,对吟秋风。数个时辰之后,他才依依不舍告别北流的老百姓,时值圭江水清变浅,不能行船,便在城东的圭江码头雇人扎竹筏。黄昏时分,苏东坡与儿子苏过在斜阳中撑开竹筏,顺着清澈的圭江秋波,一路放筏北上。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在其登筏北归的地方,建了一座“景苏楼”,并将东坡乘筏北归的形象隽刻入石,镶在山墙,以万世景仰。该石像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北流的一道人文景观。
鬼门关历来是交通要道。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记载:鬼门关,古关名,在今广西北流县西。界于北流、玉林两县间,双峰对峙,中成关门。古代为通往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交通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