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先质疑,不相信? 当天晚上,朱楩回到府内以后,没再折腾后厨给自己准备药膳,毕竟已经在老朱那里吃完了,虽然吃的还是自己带去的东西。 虽然今天没补气血,可朱楩还是修炼了一番才睡下的。 然后又是后半夜三点多,小宝子再次来到朱楩的窗外,低低呼唤着:“殿下?您该醒了。” 这早朝真不是人上的。 朱楩当然立即惊醒了,但是他不急着起来,而是在心里疯狂埋怨,早朝也太苛刻了。 他也知道,如今没有娱乐项目,加上晚上有宵禁,大多人都是天一黑就准备睡觉了。 毕竟也没有电灯,油灯又不便宜,虽然他已经让沈荣去研究蜡烛了,却也没有推广出来呢。 不睡觉干嘛呢? 既然睡得早,那起得早也合理吧? “问题是,我睡得晚啊,”朱楩一脸烦躁的嘟囔着。 实话实说,要不是如今的身体素质异于常人,早就要被熬垮了。 他都想问问老朱了,您是熬鹰呢?想用这种手段把我熬服? 真是想多了。 “殿下?”窗外,小宝子隔了一会儿又开始呼唤起来。 “知道了,已经起来了,大半夜叫魂呢?”朱楩没好气的坐了起来。 他要是再不起来,小宝子是不会停的,只会声音越来越高。 听到朱楩的动静,窗外小宝子这才离开,可下一刻,他却带人推门走了进来。 还是莺莺燕燕的一群年轻貌美的侍女,纷纷过来把朱楩包围了起来,甚至连朱楩起身,都是被两个侍女一左一右搀扶着的。 这简直就是帝王般的享受。 难怪古人都想当王称帝,朱楩自己都有些飘飘然了。 甚至连何时换好的衣服,他都没注意到,长发也被梳理好了。 恐怕他都可以站在那里闭着眼睛眯一会儿,这些侍女就都帮他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最后只有刷牙这件事,朱楩实在是没办法让别人代劳。 可惜现在还没有牙膏,只能用盐来代替了。 “话说现在都是粗盐吗?没有细盐?”朱楩皱了皱眉,觉得牙龈有些不舒服。 那些粗盐就像是砂砾一样,而且特别苦涩。 粗盐不仅仅是咸,还有苦的味道。 朱楩开始陷入沉思,有没有可能提炼出细盐呢? 就好像那白砂糖一样,物以稀为贵,一旦出现细盐,肯定会成为追捧的商品,乃至成为奢侈品,大赚特赚一笔。 可盐铁这些东西都被朝廷严格把控的,没有老朱的许可,谁敢私自去碰? 朱楩心说,若是自己私自贩卖盐,恐怕真要好不了了。 别到时候不止是削藩,老朱有可能真会砍了自己的脑袋。 一边胡思乱想着,一边被侍女们以柔软的小手服侍着穿戴整齐之后,朱楩不急着立即赶去宫门。 反正去那里也是等着,还不如在家坐着。 小宝子还机灵的,提前让人准备了茶水点心,让人端上来给朱楩垫垫肚子,免得上早朝的几个时辰里饿了。 一般早朝要三点起来,持续到七点之后。 整整四个多小时啊。 有一说一,这小宝子还真是很会来事,看来老朱给他选人的时候,确实费心了。 还有那几个御厨的手艺也不错。 当然御医戴思恭的能力也很强。 连这些侍女的模样也无比标致。 朱楩暗暗点头,算你老朱做了点好事,不过他也无需感激,因为其他藩王也有这些配置,这是自己本该有的,是老朱如今后补给自己的。 毕竟是父子,朱楩可以坦然接受。 等到差不多四点多了,朱楩才打着哈欠走出屋子。 院子里,王福和李贵已经早就等着了。 “你们也起来了?还要上朝吗?”朱楩看向两人。 朱元璋已经知道王福成了自己的府臣,实际上王福的编制已经和之前有所不同,他上不上朝的意义不大了,不如说最好别去。 以前提到过朝中大臣一旦成了王府府臣之后的变化,这里不再赘述。 王福随口说道:“末将自然是要护送您的。” “何必呢,你们该休息就去休息,本王都被折腾这样了,没必要大家一起遭罪,”朱楩摆摆手,也只有他敢把上朝说成是遭罪折磨了。 “随便让一个值班的兄弟帮我赶车就行了,这里是京师,没人会威胁到本王的。何况,真以为本王弱不禁风吗?”朱楩说着,就把王福和李贵赶回去休息了。 接着朱楩一个人往外面走去,因为已经再次换上那身蟒袍,不得已只能迈着四方步,晃悠着来到了外院。 已经有人把马车套好了。 虽然身为藩王,朱楩的马车可以达到五匹马的级别。 天子驾六,只有朱元璋出行时,才能坐六匹马拉车的銮驾。 可朱楩嫌麻烦,加上临时让人置办的马车,所以只是一架小车,只需一匹马拉着就够了。 一个护卫坐在车辕一侧,等朱楩上来了,轻轻一甩鞭子,赶着车从王府出来,直奔皇宫门外。 而这一次,朱楩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马车里补觉了。 “话说还真得置办一个像样的大马车,到时候让人把车里铺上毯子,那才舒服,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房车,”朱楩突发奇想起来。 若是那样的话,最好是把他家阿邱叫来,可以试试车震的效果? 咳咳咳。 如今的马车可震不起来,主要是没有那个功能,几乎没有减震效果。 “殿下,到了,”充当马夫的护卫低声提醒道。 “嗯,”朱楩答应道:“我先睡一会儿,等点卯的时候再叫我。可惜伱不是女的,不然本王倒是可以让你进来一起休息休息。” 护卫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这就是他家殿下,哪怕他是个小兵也会和他开这种玩笑,仿佛军营里的普通弟兄一般。 如此殿下,怎能不效死命? 于是护卫昂首挺胸的坐在那里,目光灼灼的扫视着其他人,仿佛有歹人想害殿下一样。 其他朝臣的轿夫马夫们都感到莫名其妙,这大清早的你不趁机补觉,把眼珠子瞪那么大作甚? 也因为朱楩今天终于是坐马车来的,不再是骑马了,连那都察院派来记录朝臣仪容仪表以及行事做派的小吏,也总算不来找麻烦了。 或者也都有所耳闻,这位滇王可是生冷不忌,竟然说闲着也是闲着,抽着玩? 他们可不是陀螺,抽着玩可还行? 于是今天总算没再闹出任何乱子,一直相安无事到了点卯的时刻。 随着宫门打开,文武百官们也纷纷从各自的轿子里马车里出来了,整理了一下官袍官帽,然后分品级排着队列,一起往宫内走去。 朱楩作为藩王,自然是走在最前面,连徐达都落在他的身后。 另一边,朱允炆自然也来了,并且走在文臣的前头。 两人就这样齐头并进,但是却又谁也不理谁,一路来到了开朝会的朝堂之上。 等百官分文武左右站好队列,朱楩这才转头,对徐达说道:“徐叔叔,您这一路上都不理我呢?咱们关系不是挺好的?” 这是徐达,朱楩还是很敬重他的。 主要是徐达不骄不躁,如果他是蓝玉那样的狂傲之人,早就功高震主了。 但是徐达没有,哪怕立下汗马功劳,仍然恪守本分,也是如今唯一一个还留在朝堂之上,且身居高位,仍然被朱元璋所信任的开国功臣了。 再看其他勋贵,早都换了一茬又一茬了。 比如那李景隆。 “话说你小子见到本王,都不请安的吗?”朱楩去看李景隆。 另一边的朱允炆心里不是滋味儿,这是在指桑骂槐吗? 李景隆本来低着头,以为不会被朱楩发现,结果还是被指名道姓了,只能捏着鼻子嘟囔一句:“见过滇王。” “喊叔叔,”朱楩纠正道。 李景隆无可奈何,碰到这么个主儿,一点辙也没有,只能低低说了声:“王叔好。” “乖。” 周围人都低下头,忍着笑意。 这可是李景隆,应天城内鼎鼎有名的纨绔子弟,毕竟他爹可是李文忠,不但是陛下的外甥,甚至一度被朱元璋改姓朱,当亲儿子对待。 而且李文忠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并且排列在功臣庙的正殿,可见一斑。 这么个主儿,平日里那可是嚣张跋扈惯了的,何况他还袭爵,有着曹国公的爵位,除了徐达谁敢招惹? 可偏偏李景隆遇到了朱楩,拼爹是吧?我爹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你跟我拼爹?你够资格吗? 拼爹拼不过,辈分还被压了一头,甚至朱楩那些功劳也是李景隆难以企及的。 所以李景隆在朱楩面前,一直都抬不起头,根本都不想看到他。 无奈何朱楩总喜欢找他,也不知道是喜欢占便宜,还是仍然记仇之前的事。 “好了,九江(李景隆小字)怎么说也是曹国公,你少仗着辈分与身份欺负他,”徐达有些哭笑不得的教训道。 其实本来他都不想理朱楩的,这混小子之前还跑到自己府上闹,还强行去见自己的女儿。 问题是,你个混账竟然敢说结拜? 徐达听到那些混账事以后,差点没气死。 我如花似玉的女儿啊,你不娶就算了,结拜算几个意思? 朱楩耸耸肩,正要再说什么,却被黄门侍郎所打断了。 皇宫的太监总管站了出来,高呼:“皇上临朝,百官跪拜。” 文武群臣立即跪了下来,不敢仰视朱元璋。 直到朱元璋身着龙袍,也迈着四方步来到龙椅上坐下。 黄门侍郎这才引领着百官山呼万岁。 “平身,”朱元璋淡淡说道。 百官们谢恩之后,纷纷站了起来。 “有事起奏,”黄门侍郎再次高呼。 百官们也就正式开始了今日的早朝内容。 还是和之前一样,都是文官在说,在启奏大事小情,而武将这边都是闭口不言。 徐达甚至闭上了眼睛,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睡着了。 朱楩偷偷打了个哈欠,看看徐达,也学着闭上了双眼。 主要是这些官员们,真是啥事都说都问。 比如有个官员,因为九江最近下了一场雨,也要禀告。 朱楩都感到无聊和无语了,现在是夏天,下一场雨有啥好在意的? 不下雨才是问题吧? 不过九江在长江上游,如果连日下暴雨的话,还是要提前预防汛情,以免突然爆发洪水威胁到应天。 可问题是,真不是暴雨,就只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小雨而已。 你们是真的没话说了? 最后连朱元璋也觉得厌烦了,又目光一转,发现朱楩正学着徐达的样子,在朝上闭目养神? 人家徐达这是避嫌,作为武将之首,如今还是开国第一功臣,却更要恪守本分不敢僭越。 这才是难得的。 你个混账小子也闭目不言是几个意思?何况昨天晚上咱父子俩说过的话,你全忘了是吧? 当下,朱元璋脸色漆黑的,主动开口说道:“滇王朱楩可来了?” 朱楩不由得睁开双眼,奇怪的看着朱元璋,你不是看着我呢吗? “殿下,”徐达叹了口气,也只能睁开双眼,见朱楩一点要开口的意思也没有,只能低声说道:“陛下问你话呢。” “我不是站在这里吗?”朱楩翻着白眼。 徐达也翻白眼了:“那是陛下,你再由着性子,那也不能在朝上犯浑。” 要不是忌惮这里是朝堂之上,徐达都扭头走了,再跟这小子说话,自己要短寿十年。 朱楩无奈的,只好拱拱手高呼道:“儿臣在这里呢。” 朱元璋的眉毛都要立起来了,你小子还不耐烦了?也不想想老子有多不耐烦,不是我整天被架在这里听那些屁话? 可朱元璋也没办法对百官发火,毕竟是他裁撤了宰相制和中书省,如此一来,天下任何大小事务,就都得他来亲自过问和主持了。 以前中书省和宰相制度还在的时候,都是由他们筛选一遍,然后把重要的事情交给皇帝审阅,类似哪里下了一场雨这种小事,自然就给筛下去了。 不过宰相制度与中书省的存在,有利也有弊,譬如胡惟庸后期,那真是大事小情全由他来把持了。 如今还是洪武年间都如此了,若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权势弱的时候,岂不就是臣强主弱? 扯远了。 朱元璋怒视着朱楩,阴沉着脸色,忍着怒意的警告道:“你小子最好收敛一点。” 朱允炆抬起头,目光闪动着异样光彩,甚至想要高呼,皇爷爷,您终于见识到他的狂勃一面了。 百官们也是各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低着头,有的人面色激动,仿佛预见到朱元璋要收拾朱楩的画面了似的。 只有朱楩浑不在意,明白朱元璋是在暗示自己了,于是说道:“禀告父皇,儿臣在云南藩地时,发现了几种高产作物的种子,经过尝试,已经证实这些农物确实可以作为粮食,而且有的还很甘甜。” “哦?”朱元璋装作惊讶的样子,说道:“就是你昨天晚上进奉的玉米、番薯和土豆吗?” 你这不是记得很清楚吗? 百官们不知道,这俩父子是在唱双簧呢,这都是昨天晚上他们商量好的。 朱楩答应道:“是呀父皇。那番薯味甜性平,就算年纪大的人也能吃一些,还有滋补的效果。” 朱元璋的脸黑了,你暗讽谁年纪大呢?虽然他确实年纪不小了,却也不喜欢听这些话啊。 “还有玉米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尤其是那土豆,看起来不起眼,却能亩产上千公斤,而且可以填饱肚子,如果遇到天灾,将是无数人活命的希望啊。” 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紧接着就是一片哗然。 “亩产上千公斤?殿下,此话可不能信口雌黄啊。” “怎么可能,土豆?那是什么东西?亩产上千公斤?殿下,您是在讲故事吗?” “这要是真的,天啊,这将是老天爷的赏赐。” “老百姓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百官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有的是在质疑,觉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也有的在兴奋,甚至是悲呼,乃至痛哭流涕。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果这是真的,将是对整个国家的巨大变革,而且还是天大的好事。 朱元璋也有些激动,身为洪武大帝,他当然知道这是天大的好事,所以昨天就说过这是于国于民的天大功绩。 和朱楩之前以武力立下不世之功不同,那只是军功,和百姓们无关。 而这是可以造福天下百姓,以及让国家变得富裕的功绩,一旦推广开来,天下每一个人都脱不了干系。 又或者可以说,一旦这是真的,朱楩的名望将在大明达到鼎盛。 到那时,每一个人在吃到土豆时,都会惦记朱楩的好。 他将成为贤王啊。 朱元璋越想越激动,再想到老二老三那两个货,眼前这个臭小子平时虽然混账了一点,可是却屡立不世之功,这才是自己的儿子该做的事啊。 “十八叔,您说的都是真的吗?我不信,”朱允炆终于按捺不住了,亲自开口,询问朱楩:“您可要知道,这种事绝不能开玩笑,否则一旦出现任何差错,将是全国,将是全天下的灾难。” 朱楩转头看向朱允炆,冷笑道:“大侄子,你这是先质疑,不相信本王啊。此等利国利民的大事,你不考虑一下可行性,不想着找地方试验一下,就先否决。是否有点太过了?” “我这也是为了国家社稷而考虑的,”朱允炆没有退让。 朱楩耸耸肩,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其实也不用咱们站在这里说。我也不说我云南云龙县作为试验田已经成功了。你们可以随意在全国各地挑选试验田,然后自己去种植。包括父皇您也可以专门选一块地,也种上这些种子。看看本王是否所言非虚。” 朱楩很自信,因为他记得,不论是土豆、番薯还是玉米,都是可以在全国环境种植的。 至少在如今的大明国境内,全都可以存活种植。 朱楩看了眼傻眼的朱允炆,心中冷笑:“大侄子啊大侄子,你太着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