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灵异小说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12章 辽东的任命问题

第12章 辽东的任命问题(1 / 1)

 推荐阅读: 乔若星 异常妹子见闻录 造化长生:我能具现无尽天赋 全职法师之魔法天赋 楚萤真千金重生 反派魔尊:女弟子都是冲师逆徒 小夫人一身反骨,大叔乖乖臣服 重生八十年代,开局上山狩猎 我当出马仙的这些年 绝世小神医
最新网址:hbcjlp.com

第12章辽东的任命问题 “拟升任袁应泰为辽东巡抚。” 这本奏章是刘一燝票拟的,具体内容是辽东巡抚周永春因为母亲去世,要回去办理丧事,顺带着丁忧,所以上书辞官,拟升任永平道按察使袁应泰为辽东巡抚。 “袁应泰。” 看着这个名字,朱由校陷入一阵沉思。 大明同后金的战争中,萨尔浒之战是个转折,标志着大明由攻转守,那么辽沈大战则标志着大明失去辽东的主动权。 而辽沈大战的主持人就是袁应泰。 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袁应泰代替周永泰巡抚辽东,而后朝廷大臣又排挤走了熊廷弼,这位老兄一人独揽辽东军政,开始在辽东不断扩大边防,收编叛将、逃兵,来投即纳。 袁应泰收编了后金降卒和蒙古难民,散发军粮,还将他们安置到了辽东首府辽阳和重镇沈阳,这些人里面混进了大批的建奴奸细。 最后在建奴内应的帮助下打开城门,导致沈阳辽阳两座军事重镇拱手送给建奴。 辽阳沈阳两座大城对于辽东局势的的意义太过于巨大。 有了这两座城市,建奴就有了一块可以安心发展的基地。 而大明一旦失去了辽阳沈阳这两座桥头堡,在缺少骑兵的情况下,整个辽东无险可守,只能退回广宁。 很多人对辽东没个确切概念。 就在这里简单的说一说,我国最大的关东平原就在辽东,其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对于这年头来说有点儿远,这年头还全都是原始森林。 主要说说辽河平原,左(西)边围着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右(东)边围着千山山脉贯穿的辽东半岛,北至铁岭——彰武一线,南至辽东湾,也就是历史上毛文龙打游击的地方。 这周围全是山、山、还有山,大规模军事行动根本无法展开。 但是到了内部,辽河平原可以说的上是一马平川。 而辽沈两座大城,就卡在辽河平原上,只要控制住辽沈,那么辽河平原上你就别想安稳的种地发展。 辽沈两座大城一丢,别说面对骑兵,就是面对马军,都只能退回辽西走廊的入口,守着家门口的宁远过日子。 另外,很多人好奇,这蒙古草原是怎么和辽东连在一起的,这中间不是还隔着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吗? eummmm,是隔着,但没完全隔开。这里面有一个缺口,蒙古高原上有一条东流的西拉木伦河,贯穿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在如今的赤峰境内有一个西拉木伦河谷,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现在属于科尔沁部落。 而历史上,在失去了辽阳沈阳两座大城的威慑,再加上明朝对蒙政策的因素,科尔沁很快就彻底倒向了建奴。 袁应泰这人就是妇人之仁,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 闭上眼睛,仔细的思索着历史上他记忆中的辽东,以及这这几天看辽东军报得到的情报。 现在他已经下令,熊廷弼一人独揽辽东军政大权,但是辽东巡抚这个职位不能空缺,需要有人去做,而且去做的这个人一定不能给熊廷弼添麻烦。 思索着朝廷里的人,朱由校有些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的无奈。 手下没人可用啊。 想当年,刘皇叔在夷陵让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二代将领差点儿打空,等到丞相兵出祁山的时候,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 而现在大明面对的情况,比之当年刘备夷陵之败有过而无不及啊。 首先是兵,损耗的兵马除了辽东本地的外,还有从三边、浙兵、川兵抽调的精锐。 而后是将,萨尔浒之战前前后后战死大大小小将领三百余人,其中三路主帅杜松、刘綎、马林悉数战死。 你别管别人对其人的评论,能坐到那个位置上就不是蠢货,三人都是参与过当年的万历朝鲜战争的,哪就是头猪,发展到这会儿也是头浑身肌肉的肌肉猪。 另外,全国才二十多个总兵,在辽东一次阵亡十四个,正处于当打之年的将领损失大半。 嘉靖隆庆时期有戚继光、刘应节能挂帅。 万历时期李成梁、刘綎等人能挂帅, 天启登基的时候有谁? 熊廷弼算一个,监狱里嗑瓜子的那个杨镐算一个,其他的人要不是垂垂老朽,要不就是纸上谈兵的货色。 历史上天启登基的时候,为啥在群臣的建议下换了熊廷弼,还不是两眼一抹黑啊。 我们耳熟的崇祯年间的名将此时大部分都没成长起来。 孙传庭?在商丘当知县呢。 洪承畴?浙江按察司佥事,满朝堂谁知道这么个人? 卢象升?还没当榜眼呢。 杨嗣昌?户部郎中,这会儿在淮北视察民情呢。 袁崇焕?在邵武县当知县呢。 赵率教?曹文昭?这些人现在都在辽东,但还没升起来。 毛文龙?现在还只是个都司。 秦良玉?戚金?川军?浙兵? 别闹,现在辽东的川军和浙军正闹别扭,已经在私底下进行了一场“友好”交流,据说场面不小。 孙承宗?现在还只是谕德,连左庶子都不是。 “嗯,孙承宗。” 想到孙承宗这个自己的老师,朱由校顿时双眼放光。 就你了。 孙承宗这个人,网络上的评价非常矛盾。 首先孙承宗的忠诚,这是不用怀疑的,崇祯十一年,螨清入关,高阳孙家满门忠烈,孙承宗自缢身亡,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战死,孙家百余口人为国战死。 故此有下水道消息,说东陵大盗孙殿英是孙承宗的后人。 有的人说他的守辽政策,造成辽东军队军阀化的罪魁祸首。 但问题不是这么看的,要知道孙承宗接手辽东那堆烂摊子时是个啥情况。 后金进犯广宁,王化贞率军出战,让打了个全军覆没,关键时刻,熊廷弼摆了个大烂,直接退守山海关,把关外直接给扔了。 这种情况下,孙承宗能稳住人心,收复广宁,一步一步进逼,渐渐的将边境线重新推向辽沈,就足以说明孙承宗的能力了。 而且,孙承宗的打仗思路有问题吗? 后世还有一个人用的是和孙承宗相同的思路,那个人叫曾剃头,曾国藩。 而打仗思路,就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在兵马不精,将领不勇的情况下,这是最好的打仗方法,缺点就是费钱。 而且,孙承宗这个人,最大的能力不是打仗,而是协调人事,让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能执行下去。 这点,是如今的熊廷弼最为欠缺的。 看看熊廷弼现在做的,朝中的京官弹劾他,辽东的文官弹劾他,连他手下的将领都有受不了压力申请离职的,熊廷弼此时太需要一个能和他配合的人了。 手指在奏本上敲击着,朱由校突然有了思路。 “来人,宣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九寺正卿、谕德孙承宗、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觐见。” “奴婢领旨。” 听到皇帝的话,立刻就有太监去宣。 皇帝,哪不是想见就见的,得预约。 而当皇帝想见一个人的时候,哪也不是说要到就到的,就是有电话喊人,人来也得时间不是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