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洪承畴 “发生神魔事了?” 莫名其妙的被叫来,一脸懵逼的被皇帝要一个解释。 王舜鼎拿起锦衣卫的奏章,翻开刚看了几眼,脸色就阴沉了下来。 待翻看到最后,锦衣卫关于市井内,流传的关于赋税的那部分内容,王舜鼎的脸色变的一片铁青。 大明的官员,还是很有忧国忧民之心的。 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皇帝要把朝廷流失的税给重新收回来,道理说的很清楚,他也很是支持。 但现在有人这么传谣言,身为通政使的王舜鼎脸就有些挂不住了。 “陛下,臣请发皇榜澄清此事,令遣人严查。” 将举过头顶,王舜鼎首先就表明了态度。 他对皇帝的政策是支持的。 “此事朕会派锦衣卫去做。”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对王舜鼎的态度很是满意。 起码没第一句上来就推脱责任。 “如果今后再发生此类事情,爱卿觉得朕还要让锦衣卫去澄清吗?” “回陛下。” 知道重头戏要来了,王舜鼎拱手道。 “前番,先帝驾崩,前往各省宣诏之人尚未归还。如今,通政司吏员缺人,通政、参议皆无,臣一人主持部务,光是奏章上承下发就已是勉力支撑,实是无暇他顾。” “缺人。” 闻言,朱由校忍不住翻了一个大白眼。 得,优先补的是六部官员,还没轮到通政司呢。 不过,你缺人,我也缺人啊。 “吏员自己招募,官员你亲自去吏部催一催。” 挥了挥手,朱由校对王舜鼎接着道。 “朕想要通政司新立一职,专门负责给民间黔首宣传政策法规,不知爱卿可有人选推荐?” “给民间黔首宣传政策法规?” 听到皇帝的话,王舜鼎的眉头皱了皱,而后道。 “臣以为,此事当选一个善于交际,干过走街串巷之事的人来做。” 思索着人选,王舜鼎拱手道。 “臣觉得,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洪承畴,可为此事。” “洪、洪承畴?” 闻言,朱由校脑袋上顿时就冒出了问号。 “为何?” 倒不是他对洪承畴有什么恶感。 诚然,这人是个大汉奸。 但你真的不能怪洪承畴投了啊。 人好歹是战败投敌。 前有哥舒翰哭出潼关,后有洪承畴哭出山海。 摊上崇祯这么个用谁谁废的主,伱就是诸葛武侯来了,也扶不起来啊。 “回陛下,此子家境贫寒,其家中以做豆干为生,他每日都要帮其父母劳作,又要走街串巷叫卖,故此对于民事颇为了解。” “时洪启胤尚未出仕,在水沟馆办村学,这洪承畴就时常在馆外听课,终为洪启胤收为学生。” “洪启胤任国子监学政时,臣与之有旧,听洪启胤赞其为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故此,觉得此子能够任此职务。” “嗯。” 闻言,朱由校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那就让他来试一试吧。” 朱由校说着,一挥手,对刘时敏道。 “诏之入京。” “奴婢遵旨。” “这给黔首宣政之事,就暂且放下,朕另有一事需要你做。” “请陛下吩咐。” 听到皇帝用了自己推荐的人,王舜鼎颇为高兴,这听到又有事情要自己去做,当即躬身道。 “我大明的邸报,朕翻的看了看,觉得这既然有给官员看的报,那也应当有给市井小民看的。” “但这邸报到底是事关机密,不能随意让民间传阅。故此就想另刊一报,给民间百姓传阅。” 大明的保密措施执行的,不能说是万无一失,那也是形同虚设。 历史上,崇祯让陈新甲与螨清议和,这么大的事儿,都能让家童给传出去,弄的满城皆知,风风雨雨。 邸报这玩意儿,虽然规定是给官员看的,但民间许多人关心国事,都会向朝廷官员购买或者抄录,导致朝廷完全就可以说是没有点儿机密可言。 对于邸报是个啥德行,王舜鼎当然是知道的。 “邸报保密之事,臣赞同。” 闻言,王舜鼎当即就拱手道。 “臣曾听闻,有民间商人为满足奸人好奇之心,专门收购朝廷邸报而后刊印,以牟其利。” “至于发行专门供市井小民阅读的外刊。” 闻言,王舜鼎揪着自己的山羊胡,思索了一下后,才说道。 “臣觉得可行,既可防止朝廷政令被误读,又可保证朝廷的政令在民间畅通,防止下面的官员怠政。” “同时,贩卖外刊,又能给国帑增加一笔收入。” “但,如今通政司人手不足,再做此事,恐怕是难以维系啊。” 说着王舜鼎颇为无奈的看向上面坐着的皇帝。 老大,没人做事儿啊。 “这倒是个问题。” 见问题又回到了最初,朱由校也很无奈。 他又没系统,召唤不出第四天灾。 “这样,你呢,将刻印外刊之事,写个条陈给朕,朕再从内帑给你一万两银子,专做此事。” “至于说人手不足,朕让三经厂的太监抽调人手,新立朝报局,专门负责此事。” 三经厂,大明皇帝的私人出版社,印书、书籍排版这些事当然是能做的。 得益于朱元璋对于教育的普及,大明的识字率还是很高的。 再加上大明的低税政策,工商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书籍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了。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得益于识字率的提高,人的精神世界就需要寄托,小说这东西此时就迎来了蓬勃发展。 四大名著,三国水浒元末明初,西游记嘉靖,红楼梦乾隆。 “刻印外刊之事,王爱卿就辛苦辛苦,先弄个大样出来,朕看看再说。等洪承畴入京之后,由他负责。” 说着,朱由校看向王舜鼎继续道。 “对于内容审核之事,就先由通政司初审,朕再审一遍后,刊印发行。” “臣遵旨。” 闻言,王舜鼎也没什么替他人做嫁衣的想法。 他是个实干派,只要是对朝廷有利的,他都支持。 而且,这外刊的初审权在通政司,这是在增加通政司在朝廷的话语权嘛。 然后,朱由校就又同王舜鼎说起了一些注意事项。 这年头,报纸这东西,当然不可能说是一天一刊。 十日一刊,刚好合适。 就写一些朝廷在民间新要推行的政策。 皇帝对民事的关心,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惩处,对贤才的渴望等等内容。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唠了小半个时辰,朱由校才放王舜鼎离开。 看着离去的王舜鼎,朱由校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动。 宣传部的大架子有了,接下来,就是要如何完善它了。 这光刊印报纸可不行,民间有的是那不识字的老百姓。 这还要再找一群人,走街串巷,敲锣打鼓的去给民众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