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插着燕字旗。
特制的车箱内铺设了地板,实木的座椅上,垫了厚厚的皮褥,桌面上有几本书籍,十七岁青年的身边,围着同样的一帮年轻人。
他们穿着皮大衣,胸前的金属扣件闪闪发光。
年轻人们的脸上格外的兴奋和安静,往日里的闹腾性格,如今多么胆大的后生也变得拘束起来,因为车厢后半段,与官员们交谈的太子殿下。
五节的车厢里,随行人员众多。
火车从京城出发,经过了几个地方,下一站是徐州,太子会在徐州停留两日。
大明天国的子弟们,讨论着西部七省的消息。
“为什么当年,能和大唐帝国一较高下的阿拉伯帝国,如今彻底消亡,当地的文明不但没有史料中的强大,反而充满了麻木呢。”
“因为常年的战乱,导致经济的破坏,人们变得穷困,所以科技也在倒退。”
年轻人们七嘴八舌。
与普通学校的教育不同,皇城武楼的私塾,开设了更多的课程,有充足的教谕,许多大明最聪明的一批人,不少在那里教书。
“哼哼。”
老先生突然咳嗽两声,年轻人们惊慌了起来,原来太子殿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他们身旁,听着他们讨论天下局势。
人人都在飞快的回想,刚才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朱高炽的眼神温和,鼓舞的看着年轻人们,视线最后落到朱瞻基身上,朱瞻基与其他的年轻人一样低着头,父亲对他并不严厉,可是从小朱瞻基就畏惧父亲。
“你的想法是什么。”
朱高炽轻轻的问道。
朱瞻基鼓起勇气,硬着头皮说道:“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我们的大明。”
“哈哈。”
朱高炽露出了个莫名的笑容。
朱瞻基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有没有令父亲满意,非常的拘束,其余的年轻人们也紧张的大气不敢喘息,车厢里只听得到车轮的声音。
这个回答很自信。
可朱高炽要的就是这样的回答。
朱高炽没有顺着儿子的话说下去,再次的问道:“你认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是什么?”
一会儿,朱瞻基小声说道:“发展。”
这是个取巧的回答,发展是朱高炽常在大臣们面前提出来的言语,看来被儿子谨记在心。
朱高炽又问向其他的年轻人们。
年轻人们有的跃跃欲试,有的顾虑,有的胆怯,每一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车厢其余的人们,也好奇的倾听,希望听到新的说法。
“经济的发展。”
“军队的强盛。”
“官员的廉洁。”
“人心的道义。”
朱高炽点了点头,等众人说完后,他才笑了起来,缓缓的说道:“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最重要的是信心,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冷却。”
后世的文明科技发达之下,学者们研究更多的社会现象,包括广阔的阿拉伯地区的现象,成为了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之一。
从宗族到游牧民族,乃至家庭的联系,国家的扩大与缩小等等。
“任何民族可能会经历身体的挫败,但绝不会被其所打倒,可是当一个国家被从心理上击败了,那么它就会走向真正的灭亡。”
朱高炽说完,人们沉思了起来。
别的文明不提,中华文明刚刚被彻底击败了一次。
后世多数人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为许多人的眼中,古代是一个模样,并不是变化的。
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舆论战很重要。
米国的强盛,的确是值得承认的,可是他们对于后世的关注以及防备,其实并不是米国在衰退,而是后世崛起的太快,追赶的速度让他们惊恐。
如果不把后世算上,米国在世界的比重仍然是超级第一,把第三名远远抛在身后,与第三名的距离反而还在扩大,唯一的变化,是多了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紧紧的跟在其后。
那么如此的米国,选择的手段,必定是有其科学道理的。
从万众一心的赞美秦皇汉武,到各种的反思,从万众一心的称赞霍去病,到各种我的家乡,人心的瓦解,就是最大武器。
信仰并不是宗教。
当国家的信仰崩溃,就是灾难降临的时刻。
明朝最大的作用,就是恢复了汉族的自信,建立了新的信仰,虽然这个信仰,在三百年后又被打败了,可是呢,算是为中华文明补了一波血。
朱高炽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当下的大明,需要一个皇帝,朱棣老了,自己也迈入了中年,更让朱高炽放心不下的是,原主的寿命,历史上只活了四十八岁。
自己能不能改变,朱高炽并不肯定,所以他需要为大明培养出合格的继承者。
“未来谁也不知道,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为世事难料,可是只要大明和百姓们不失去信心,那么大明就不会摔倒。”
“而你,应该想的是,如何维持国家的信心,国家的信心,又该如何维持下去,做到让薪火永远传承。”
朱瞻基是太子殿下的嫡长子。
太子殿下只有一个太子妃。
没有人怀疑朱瞻基的继承权,所有人都深信不疑,未来的大明皇帝是太子殿下,再以后的皇帝会是太子殿下的嫡长子,也就是眼前十七岁的年轻人。
勋贵、文臣、武将、学者、商人、百姓,都把目光落在了年轻人的身上,沉甸甸的厚望,让年轻人既骄傲,又忧虑。
“儿臣明白了。”
朱瞻基控制着自己的激动,努力保持平静的语气。
“咔嚓咔嚓。”
“呜~”
徐州火车站。
站台上早就等候了望不到头的人群,官府请来了地方上年迈的乡老,准备了黄酒,老人激动的向太子殿下敬酒,朱高炽笑着接过。
“哗啦啦。”
“太子殿下万岁。”
站台上欢声隆重。
徐州是重要的军事地区,自古以来的逐鹿天下,徐州都是避开不过的地方,可以说谁占领了徐州,谁就赢得了主动权。
包括优势在我这句名言,也是关乎徐州。
朱高炽在徐州检阅了军队,接见了当地的乡绅和工厂主,以及大明工局在当地的组织和负责人,最后与当地的文武官员开了闭门的会议。
第三日。
朱高炽乘坐火车继续北上。
“太子殿下到了徐州。”
“太子殿下到了济南。”
“太子殿下回到了北平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