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老师,你怎么来了 李之藻千恩万谢告辞而去。 吕章在忙前忙后收拾着什么,不过总是有点心不在焉的样子。 “吕先生,怎么感觉你好像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是怎么了?”张晓问道。 “没想到李秀才这么年轻,又有如此见识,日后要是过了乡试乃至会试,那就真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吕章有些羡慕地说道。 “吕先生这是准备再去试试考功名了?你要是去考的话,我这边全力支持,等忙完这一阵你能上手了,伱也可以举荐或者几个人分担工作,闲时你就在这里备考也不是不行。”张晓问道。 “多谢东家。”吕章拜谢道。 …… 宁远伯府内。李如松结束了一天的公务,回到了家中。见到了自己的父亲和一位老头子说话,只是走近一看,这个老头子有些似曾相识。 “如松,许久不见了。”老头子向李如松打招呼道。 “啊?老师,是你?”李如松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有些不敢相信。 “怎么了,过了这么些年,如松也认不出来我这个老头子了吗。也是,现在照照镜子,我也不认得自己了。”老头子感慨道。 “如松,还不见过你的徐师父。”李成梁说道。 “徐师父,多年未见,您近来可好?”李如松问道。这时候他如何还能认不出来,这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自己的老师,徐渭徐文长。 “风烛残年,聊以度日罢了。本来老夫想着就在家乡渡过残生罢了,听说倭人又蠢蠢欲动,朝廷有俊才预言征倭战事,老夫实在是心痒,当然也是来见见你和如柏了。”徐渭说道。 “师父您说的朝廷俊才可是翰林院的张侍读?”李如松问道。 “就是这位后生。老夫自夸才学过人,也未见此等后生。老夫前些年游历北疆,所见所闻甚多,眼下民生疾苦,边疆不安,老夫也想看看这位俊才有什么主张。他既然连万里之外的西夷诸国都如此熟悉,没理由不熟悉大明的北疆之事。”徐渭说道。 “老师是要在宁远伯府借住吗?多年不见,学生也有好多话要跟老师您说。我和张侍读还是有些交情的,到时候学生跟着您一起去张侍读家中拜访。”李如松说道。 “怎么能叫借住,徐老夫子,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来这里就是自己家里一样。当年李某可是诚心聘你为幕僚的,你说还要去其他地方看看,李某也不好强留你。如今你我也赋闲在家了,每日聊天饮茶多好,朝廷大事有后生忙着。”李成梁说道。 “不怕李总爷笑话,我徐渭漂泊了一辈子,一事无成,不过心里还是放不下这天下的事情。”徐渭说道。 “你们这些士子说话就是费劲,李某又不是说不让你去看张侍读,你去见完回来了,你我再闲聊嘛。如松,你好好陪陪你的老师吧。”李成梁说完就先离开主厅了。 “如松,你现居何职?”徐渭问道。 “学生现居中军都督府佥事。”李如松回答说。 “身居中枢也还不错。如松你切莫着急,如今边疆多事,你很快就要有外放立功的机会了。要是真的开始援朝,先锋总兵官你当之无愧。”徐渭说道。 “学生也想着当这个总兵官,但是如今也不知道朝廷心意如何。”李如松说道。 “如松,你是我徐某人的学生,老师这一辈子虽说过的不怎么样,不过老夫看人的眼光还是没问题的,你一定可以建立勋功,留威名于后世。这个先锋总兵官,你当仁不让。”徐渭说道。 “多谢老师吉言。”李如松说道。 “不过如松,听说你之前担任宣府总兵时跟巡抚起了冲突,然后遭弹劾说你跋扈,被免冠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徐渭问道。 “学生只是要和许巡抚并向而坐,就被弹劾了。老师,我实在是不服气,明明大家都是为了朝廷效力,给陛下尽忠,凭什么文官就要爬到武官头上。莫非真的是文贵武贱?”李如松不服气说道。 “如松,以后切莫如此冲动了。这天底下不平的事情算是够多了,官场上的事更是如此。当年老师给胡少保做幕僚,胡少保那也是功勋卓著,抗倭有功,文武兼备。可是就是挂上了严党的牌子,就被逼得自杀了。老夫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给少保写一篇祭文。虽说老夫也不喜欢严嵩这等奸佞,但是胡少保那真的是给朝廷立下了多少功劳,最后又有什么用?算了算了,不说了,如松你不用管我这老夫子这些胡言乱语。”徐渭说着说着愈发沮丧起来。 “老师,学生都懂这些,只是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要是学生当了援倭总兵官,老师愿意当军师吗?”李如松问道。 “老师也没想到,昔日跟你说抗倭的故事,没想到有朝一日你真的会用上。不过倭寇再怎么样也是海盗流寇,你这次要对付的,是倭国的正规军,老师讲的那些,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直接套用。老夫老了,也不能随军了。如松你不如多问问张侍读,来京的路上,老夫也看了他写的《人间五十年》,他对于倭人的内情掌握的如此清楚,老夫也是佩服得紧。”徐渭说道。 “学生也和张侍读请教过多次了,张侍读确实是学识广博,但是学生还是觉得张侍读把倭人想的太厉害了。那倭人国土狭小,人也不高,又没有什么好的战马,我辽东铁骑一出,那还不是势如破竹。”李如松说道。 “料敌从宽、料敌从严,本也是求稳的思路,老夫倒也想听听张侍读的见解。对了,你和张侍读是怎么结识的,可以跟老师说说吗?”徐渭问道。 “那时候我和如柏看了张侍读写的书,想看看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冒昧登门拜访了。后来张侍读主动请缨,要巡阅查访宁夏镇,我和如柏、如梅也一起随军出行。当时宁夏军有所躁动,也是经过张侍读一番努力,还有靠着辽东铁骑、京营火铳火炮的震慑才安稳下来。”李如松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