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战争大捷,大军班师回朝! 朝廷在报刊上发布了这一喜讯。 一时间,百姓们欢呼着奔走相告。 但是当百姓能看到报刊头条上的消息时,更是当场乐翻天。 上面是给百姓记首功的奖赏公告。 “妈呀,我们老百姓竟然还成大功臣了!” “靠,我都被这幸福砸晕了。” “想不到咱老百姓,有一天也能为国家建功立业,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可不是吗,历朝历代就没有听过,有哪个王朝给百姓记功的?” “好家伙,咱们可以用当时捐出粮食的收据去领奖励。” “妈呀,粮税都减了,还有三两的年货优惠券!” “朝廷这次真厚道啊!” “皇上一直想着咱们老百姓,当初我还各种计较那些利益,简直太不应该了。” 看到报刊上的公告后,百姓们在欣喜若狂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惭愧。 想当初,他们可是为了朝廷给出的福利,才选择拿出粮食的。 万万想不到战争胜利后,他们还被记功了。 简直不可置信,却又令他们兴奋不已。 他们是最底层的百姓,从来都不敢奢望朝廷会想着他们。 只要给口饭吃,有地方遮风挡雨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可是朝廷竟然因为他们的付出,还给他们奖赏。 简直是史无前例。 “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我一定积极响应。” “没错,作为大明的一分子,我们要跟大明共进退。” 百姓各种热议,在这一刻,许多百姓都觉得自己跟朝廷是一体的。 大明各州府的热闹情况,甚至盖过了过年期间的场景。 各州府衙门前,百姓们都自觉地排好队,拿着自己的收据,等待领取奖励。 福州府孙知府,更是亲自等在衙门前,声情并茂地传达朝廷旨意。 “诸位,这一战能大获全胜,离不开咱们百姓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帮助,前线将士们才有足够的粮草装备上阵杀敌。” “所以宋大人特意向皇上替你们请功,承蒙皇上隆恩,恩准奖励各位。” “现在依序上前来,领取朝廷给予你们的奖励。” 孙知府话落,百姓们欢呼声响彻云霄。 “大明神威!皇上神威!宋大人神威!” 刹那间,齐声呐喊,无比兴奋。 民间百姓们的反应,很快传到了朝堂上。 …… 此时正是午朝时间。 满朝文武齐聚一堂,三五成群的议论纷纷。 近日,班师回朝的大军已经凯旋,正等候皇上召见。 宁王和燕王也同日进京,回到自己府邸。 今日,整个京城比过年还要热闹。 京城百姓们载歌载舞,兴高采烈,高呼大明万岁。 万众齐发的声音,皇宫内院都能听见。 朝臣们被这样的场景深深地震撼,朱元璋和朱标更是无比高兴。 朱元璋当时答应宋隐替百姓请功的建议时,还心疼给出去的银子。 连他都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看到整个京城百姓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场景,就连朱元璋都觉得热血沸腾。 高兴之余,朱元璋也不得不先处理大军凯旋的问题。 此时,朱元璋手里正拽着耿炳文的密函,蓝玉等人也做好了被传召的准备。 早早就来到朝堂上的李善长,更是满脸得意。 “皇上,这一仗,可谓是朝廷上下万众一心,皇上更是深得百姓拥戴,实乃可喜可贺。” “三军将士及藩王都已等候多时,这一战大获全胜,皇上理应嘉奖。” 兵部尚书率先开口,其他官员纷纷附和。 危机解除,自然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刻。 虽说百姓们获得奖励,表现出来的欢庆场面,让文武百官佩服宋隐的考虑周到。 但是此刻,他们更关心朝廷会如何论功行赏。 看到兵部尚书直奔主题,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几分。 他看了看朱标。 朱标见状,当即开口,“此战,我大明大获全胜,扬我大明天威。” “户部尚书宋隐更是排除万难,保障了大军作战的后顾之忧。” “此外,更是不忘百姓付出,增加了百姓跟朝廷的凝聚力,当记首功。” “此外,宁王,燕王不但击退蒙元大军,分担了主力军许多压力,更是深入草原攻城略地,当记二功。” 听到这里,满朝文武顿时愣住了。 这功劳怎么能这么算? 宋隐是保障了将士的后勤,没有后顾之忧,没错! 这个功劳确实很大。 但是浴血奋战的可是冲杀陷阵的将士啊! 首功怎么可能越过在战场上领兵布阵的人? 宁王和燕王两个藩王,也不过是挡住了佯攻的蒙元乌合之众而已。 怎么二功就归他们了? 佯攻的险情及压力,怎么能跟主力大军比? 显然,无法相比啊! 听到这样的论功排名,文武百官都无法淡定了。 就连一直得意洋洋的李善长,此时也有些蒙圈。 万万想不到,朱元璋和朱标会这样分配功劳。 虽然各种疑惑,但是满朝文武都忍住没有开口,都等着听朱标说完。 朱标停顿了一下,然后继续,“此次我大明十万大军英勇作战,当记三功。” “还有那些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往前送运送粮食物质的百姓商人,正是有了他们的齐心协力,才让战争获胜获得了保障。” 听到这里,许多朝臣已经忍不住议论起来。 就连李善长脸色都极是难看,正在极力压制着没有冲动发难。 今日,朱元璋也在,李善长知道,如果自己抗议,肯定会波及自身。 况且这次淮西武将出征后,就把他晾在一边,这也让他至今仍然耿耿于怀。 所以李善长这次强忍着没有主动出击。 他要让这些没有谋略的武将们知道,淮西家族离开他肯定不行。 哪怕有了军功,也没有多大用处。 “皇上,永昌侯身先士卒,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这都记不上首功,恐怕难以服众啊!” 顿时有儒臣站出来,力挺蓝玉他们。 有人领头自然就有很多人附和。 就连中立派的领军人物,吴志远也挺身而出。 顿时,朝堂上变得一片喧哗。 只有宋隐和李善长两人站在原位,一言不发。 朱标也是脸色平静。 自从监国后,他已经渐渐习惯了朝堂上的吵闹。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