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朝会才刚刚开始,就有朝臣跳出来建议朝廷对新城百姓商人增加税收。 这事当即遭到宋隐反驳。 “难道商人百姓收入高了,朝廷就要增加税收,遏制百姓商人变富吗?” “敢问殿下,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朝廷才会增加税收?” “而朝廷又会在什么时候,会变更现有税收政策?” “殿下有没有想过,税务对于百姓和朝廷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朝廷看到百姓日子富裕了,就想通过税收,让百姓把自己收益吐出来,殿下觉得这样做对吗?” 宋隐接连提问,句句都很尖锐。 朱标被问住了,一时间都回答不上来。 看到朱标被宋隐问得答不上话,齐泰气不打一处出。 他以眼神对身边不远的一名大臣递了个眼色。 那人见状,当即走了出来。 “殿下,臣黄子澄,有本启奏。” “宋大人询问的那些话题,无非是前朝的败笔,宋大人用前朝的事情来比喻我大明,是不正确的。” “毕竟我大明的发展胜过前朝,却还要一味地用前朝例子来束缚大明,那大明还要发展吗?” “如果一味地拿大明跟前朝比较,大明岂不是前朝的傀儡?” “在火车站周边新城一事上,臣做过统计,并通过统计报表进行详细分析,事实真相如何,请殿下看看臣的统计表就知道了。” 黄子澄说得有理有据,还拿自己的统计数据说话,瞬间就引起了朝臣们的重视。 毕竟统计报表最先是宋隐发明出来的,通过数据说明问题,简单明了。 而现在,黄子澄就用宋隐发明出来的办法,来反驳宋隐,既让人想不到,又耐人寻味。 同时,朝臣也看出此事并非只是针对新城要不要增税那么简单。 也就是说,此事并非以事论事,而是意有所指。 为此,朝臣都瞪大眼睛等着看戏。 毕竟统计数据,就像是铁证如山,轻易无法推翻。 黄子澄准备的如此齐全,并且已经做过调查,用调查结果作为他们反驳宋隐的证据。 显而易见,太子党派系,已经正面向宋隐宣战。 虽然没有像淮西勋爵那样一目了然让人看得出来,他们和宋隐的不对付。 但是黄子澄等太子党派系,也跟宋隐对着干,敢干涉宋隐管辖的政务。 无疑,这手段绵里透刚,更加卑鄙。 黄子澄手中的统计报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此时,朱标正饶有兴趣地观看。 看着看着,朱标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统计表上提出的问题,不但令朱标惊讶,同时也让朱标心脏也跟着紧张揪了起来。 想到刚才齐泰和黄子澄说过的那些话,再对比统计表上的内容,朱标顿时脸上布满忧思。 片刻,朱标深吸一口气,令自己精神起来,这才沉重地开口,“如此看来,火车站新城的商人百姓收入,会比其他州府商人百姓高出四倍之多。” “如此一来,不用多长时间,贫富差距就出来了。” “那时,百姓商人肯定会各种议论,严重起来很有可能发生骚乱。” “虽然火车站周边项目可以给大明带来非常可观的利润,但是同时,也会给大明埋下隐患,这个隐患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显然,朱标已经从统计表上看出了问题,虽说现在这些隐患还没有爆发,却不等于永远都不会爆发。 一旦爆发,对大明的冲击会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损失。 所以,朱标非常重视此事。 他严肃地看向宋隐,正准备开口时,黄子澄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 “殿下,一定要迟早杜绝后患。” “如果朝廷不加以干涉此事,恐怕会给后世子孙埋下致命的危机。” “只有剔除干净这些隐患,大明的后世子孙,才能安全。” “所以臣提议增加税收,以此来平衡贫富差距,否则别的州府百姓商人自然会无心劳作。” 黄子澄极力劝阻,明显有备而来,准备得还很充分。 “殿下,臣在做这个统计表时,是对各种火车站的百姓进行过大范围调查。” “从调查中得知,火车站周边新城的许多百姓商人,都已经开始不思进取。” “他们觉得自己不用工作,也有宝钞,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大明发展。” 黄子澄每一个字都让朱标听了心惊肉跳,就连朱元璋闻言,也无比动容。 不得不说,无论是齐泰还是黄子澄,他们的话不多,却很犀利,直击朱元璋和朱标等人心房。 所以,当黄子澄说完后,大殿里寂静无声,人人都在沉思。 黄子澄说的这番话,也是事实。 当百姓都开始贪图享受,不愿意劳作,更不想为社会做点什么时,就跟混吃等死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样的惰性思想,只会断送大明前途。 居安思危,才能一直发展下去。 现在,这么一个棘手问题,就摆在众人面前。 而朱元璋和朱标更是双双向宋隐看了过去。 他们想知道宋隐听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话,有什么感悟? 身为户部尚书,显然宋隐的态度至关重要。 “宋隐,你如何看待此事?” “这样的贫富不均,确实会损害整个大明利益,相信你也跟朕一样,不想看到大明百姓变得懒怠不求上进。” “还是你仍然坚持,这些都无所谓?” 朱元璋忍不住向宋隐询问。 朱元璋已经将国事交由朱标打理,但是此事太过重大,影响深远。 所以朱元璋按捺不住开口。 顿时,文武百官的目光也聚集到宋隐身上。 看到自己再次成为众人焦点,宋隐仍然淡定。 “回皇上,这事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 “也可以说是看待问题角度不同,这才出现不同的意见。” “只有不停地发展经济,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 “但是黄大人说不能用前朝败笔的经验来要求大明,可是臣想说的是,连前朝经验都不愿意吸取教训,才更可怕。” “失败的历史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是今日不再走弯路的经验。” “整个华夏历史,也正是从一次次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发扬壮大到今日如此规模。” “我大明更不应该忘记前朝用生命,用亡国换取而来的经验教训。” 宋隐说到这里,故意停顿了一下,目光特意向黄子澄看了过去。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