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出现任何风吹草动,朱元璋都会当成大事来考虑。 齐泰和黄子澄等太子党的出现,同样也让朱元璋陷入深思。 思忖过后,朱元璋当即询问,“胡雄,齐泰等人,有什么异常吗?” 胡雄连忙禀报,“皇上,齐泰等人经常聚集在一起,他们这些人在各部门任职,而且职位都不低。” “他们私底下以太子党自称。” 从胡雄嘴里听到太子党这个称呼,朱元璋当场愣住了。 他根本想不到,自己一直忧心如焚,一直觉得太过老实的朱标,竟然也有了自己的党羽。 “哈哈,不错,想不到标儿已经开始培植自己的心腹了,不错。” “那么这些人能力怎么样?他们都擅长些什么?” 朱元璋对太子党大感兴趣。 朱标有拥护者,这是朱元璋乐于看到的高兴事。 身为一国之君,朱标必须有拿捏人心的本事。 朱元璋甚至希望朱标能像宋隐那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现在听说朱标也有自己的派系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亚于一大惊喜。 由此可见,朱标也没有那么古板和迂腐。 要知道朱标从小就学习儒家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不小。 如果不是这些年来跟在宋隐身边学习,至今都不会觉得儒家有什么错。 看到朱元璋高兴,胡雄进一步解释,“皇上,齐泰和黄子澄等人都是儒生,而且他们还推荐儒学大家方孝孺当皇长孙的教习先生。” “太子殿下听说了方孝孺的才华后,也同意了。” 只是胡雄说完,朱元璋已经眉头紧蹙。 怎么又是儒生? 这些儒生还真是阴魂不散。 当年没有彻底铲除,难不成有一日,还会卷土重来吗? 这时,朱元璋这才理解当初宋隐说过的话。 儒家思想传承千年,是不可能一棍子打死的,还需要长期治理。 “有意思,竟然冒头的还是一群儒生。” “不过这些人也不全然一无是处,看他们行为,也没有损害朝廷利益,那就先留着吧!” “不过锦衣卫要对他们做好监视,一旦发现他们有问题,立即处理。” 既然是拥护朱标的派系,那就先留着。 朱元璋留着他们,是想通过他们平衡朝堂,制约宋隐一派势力。 再有才华的朝臣都需要制衡,朝堂上永远都不能让一个派系一支独大。 这就是帝王心术! 不过这些儒生心里打着什么算盘,朱元璋大致已经猜测到。 之所以留着他们,只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看重他们。 “还有,藩王那边也加强监视。” 朱元璋同时吩咐。 对于藩王带了超出朝廷规定护卫人数一事,朱元璋心里始终耿耿于怀。 如果当时朱元璋在场,他更倾向于惩戒藩王,而不是像宋隐那样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不过朱元璋现在不打算再追究此事,如果再有下一次,他一定不会轻饶。 “臣遵旨。” 胡雄正准备离开时,正好朱标进来,同行的还有宋隐及工部尚书王雄。 看到朱标,朱元璋示意胡雄离开,不用逗留。 他安排的事情,并不想让朱标知道太多。 随后朱元璋看着宋隐和王雄,“现在由太子监国,你们怎么来了。” “难不成有什么事情是太子也裁决不了的吗?” 朱元璋眉头一皱。 朱标监国也有些时日了,处理朝政时头头是道,朱元璋看了都满意。 朱标当即拱手,“父皇,工部推出一些新举措,六部和内阁都审议觉得可行。” “因而过来请父皇查阅。” 前期,工部在宋隐指导下,推出纺织业自给自足。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大明想要发展,还需要多元化发展才行。 不过纺织业一炮打响,也算是给其他产业带了个好头。 朱元璋早听说过大明纺织业远销海外的盛况,听说工部又有新想法,顿时来了兴趣。 “看来现在你们是打算全面发展,但是利弊方面你们都仔细考虑过了吗?” 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君,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不会盲目的听风就是雨。 王雄连忙回复,“六部审议时,都将各种可能性考虑进去,也提前给出应对办法。” “这次要推出的产业,是针对百姓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 “只要百姓最基本需求得到保证,大明的底蕴才会更加夯实。” “等这些最基本的方面都落后后,大明就可以进行更高层次发展,那时盛世大明也就不远了。” 王雄聊到大明未来时,忍不住眉开眼笑。 工部的规划,显然让朱元璋更加好奇。 现在大明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依靠海外贸易。 现在,在宋隐指导下,渐渐向国内产业倾斜。 如今纺织业和旅游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也成了大明经济来源的主力军。 显然,这还远远不够。 随着大明人员急剧增加,物资消耗也翻倍增长。 这就要求大明发展要更加快速,必须超过人口增长才行。 现在大明房源,已经从几年前还有剩余,到现在的供不应求。 就连火车站周边新城区建起的新房,也是开盘就一抢而光。 所以,大明发展成为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很好,看来北平一行,宋隐的一番话,朝臣都认真听入耳了。” “你们具体说说,什么产业跟衣食住行有关?” 朱元璋相信王雄能力,对于他提出的建设目标,并不怀疑。 看到朱元璋有兴趣,王雄也很开心。 “皇上,这次要发展的产业,事关粮食发展。” “自从我大明引进马铃薯这种超级粮食后,粮食产量确实高产。” “但是现在人口大增,所以粮食就显得不足了。” “而且大明粮食产品过于单一,所以工部准备拓展粮食产业。” “具体的请宋大人给皇上解释,因为这还次的新型产业,需要高科技配合。” 提高粮食产量? 大明粮食不够吃? 朱元璋有些懵逼! 现今大明如此欣欣向荣,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想到粮食会不够的问题。 而且沦落到竟然还需要作为一种专门解决的问题来安排? 朱元璋一直以为,大明已经如此繁荣了,不应该出现这种危机才对。 而且不是还有海外贸易吗,为什么还要如此大动干戈地解决粮食问题? 朱元璋为此表示不理解!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 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 阅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