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吴下三冯
朱信对于这些老学究,起初也只觉得,只要这些人能教授学生文化知识也就足够了。
可经过他和王则说的那件事情,就越来越觉得,这些老学究摆明就是在拆台。
“不行呀!如果这些人继续这样,明显就是在拖后腿!”朱信摇摇头笑道。
最开始,在他的设计当中,他的学堂应该是以综合知识为主,特别是在算数上,以及更多的实用知识上。
就比如农业、种植等等方面,朱信觉得这都需要对于那些将来的人才,进行系统性的进行培养。
因为朱信原来的小小团山堡,与其需要那些理论知识的人才,更为急需的明显就是实干家。
可结果的情况呢?
老学究教授出来的学生,整天就只知道要去应试,并且还十分不屑农业生产。
“这已经和我的初衷相背离了!”
朱信一想到,顿时眉头紧皱,十分苦恼。
王则听罢,忽然想了想,接着对朱信笑道:“凡头儿,这都是我的过错,我改还不行?对了,说到人才呀,我最近可算是物色的不少名士,要不现在就叫过来给您考核一下?”
“名士?”
朱信一听,顿时好奇。
什么时候咱们团山州,居然还能邀请了名士前来?
“对!名士,想必一定能满足凡头儿的要求!”
王则笑道。
关于教育这事情,他已经被朱信点名批评了,好在,在此之前,他已经想尽办法招揽了一批名士前来。
“都有谁?”朱信顿时来了兴趣。
朱信努力回想着,在明末清初的这段时间里,堪称为名士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哪些。
最为出名,也给世人留下千古谈资的,恐怕最为着名的,肯定要数“明末四公子”了。
这四位,分别就是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侯方域。
他们是明末复社的四位骨干,均为风流名士。
其中,四人当中,以陈贞慧骨气最高,与吴应箕一同起草声讨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檄》,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而方以智则是学问家,也是遗民,最后自沉于惶恐滩,余英时有《方以智晚节考》,精致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