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斌不以为然地说:“人家可是香港的大老板,咱们这点儿算什么?人家眼皮子都不会眨,再说了,大家都这样干,我们要是不这样干,那不是亏了吗?咱们家这么多人口,不弄一套大房子也住不下啊。”
李大爷有两个儿子,以前在罗家巷有一套房子,不过只有五六十个平方米,后来两个儿子相继结婚,他的这套房子就给了两个儿子住,一个儿子住了一半,他们老两口就在巷子里搭了这么两间棚子,一间他们老两口住,另一间当做厨房,用煤炉子做饭,所以他们一家有八口人,要是不弄套大房子,还真住不下。
李大爷原来是搬运工,就靠着这一身的力气养大了两个儿子,可是退休了之后,退休金十分微薄,两个儿子也都是工人,家里收入有限,所以靠自己的积蓄买房子是不可能了,可是眼看孙子孙女年纪也慢慢大了,难道让他们以后结婚也还住在这里?
李大爷不禁犹豫了起来,要不要再搭一间棚子呢?做人的良心和家里的实际困难在他的脑海里打架,让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这时,从外面传来一个声音道:“请问里面有人吗?”
李小斌掀开了帘子,只见外面站着几个人,为首的一个年轻人个子非常高,几乎比棚子都要高,李小斌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那个年轻人身后的一个中年人道:“这是城关镇的林镇长,这位是黄氏集团的孙经理,我们是来收集这里的住户对拆迁改造的意见的。”
李小斌没想到为首的那个年轻人居然是镇长,他有些怯怯地看向了爷爷,李大爷起身道:“是镇长啊,你们进来吧,外面下雨呢。”
林昌恒收了伞,走进了棚子,另外几个人分别是姜雄明,党政办的工作人员小张,还有黄氏集团的孙经理以及他手下的一位职员小梁,他们也都走进了棚子。
可是一进棚子,林昌恒就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个子太高了,都顶到棚子顶了,而且棚子太小了,他们几个人进来之后,就把棚子挤得水泄不通了,连转身都困难。
李大爷有些歉疚地说:“实在不好意思啊,棚子太小了,也没那么多椅子,让你们受委屈了。”
林昌恒道:“大爷,你们就一直住在这里面啊?住了多少年了?”
李大爷看了看靠坐在床头的老伴说:“我跟我老伴已经在这里面住了十几年了。”
林昌恒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地方怎么能住人,居然还住了两个人,他以前虽然也来过这里,但是最多就在外面走一下,从来没有进过棚子,在外面看和进棚子看,那种感受是不一样的。
林昌恒问道:“大爷,你们家有几口人啊?”
李大爷对李小斌道:“小斌,你把你家的门打开,让镇长他们到你家去坐,我跟你奶奶马上也过去。”
李小斌答应了一声,便出了门,林昌恒一行人便也跟着李小斌一起出了门,进了路边的一间房,这间房也不大,但是有十几个平方,比那间棚子还是大多了,李小斌搬了几张椅子,让客人们都坐下,而李大爷也搀扶着李大娘过来了,他们一家三个人就坐在了屋子里的一张床上。
李大爷对林昌恒道:“林镇长是吧?我家有八口人,我姓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给我生了一个孙子,就是他,李小斌,小儿子生了一个孙女,叫李小红,这里是我原来住的房子,加起来不到六十个平方,后来我两个儿子都结婚了,就把这里隔成了四间,让两个儿子住,我们老两口就搭了两间棚子,一间我们老两口住,一间是厨房,全家人都在里面做饭,我们家的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小张拿着一个笔记本,不停的记录着,把李大爷说的这些情况都给记了下来。
林昌恒道:“李大爷,现在镇里跟黄氏集团协商好了,准备对你们这一片地方进行拆迁改造,这件事情你们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李大爷道:“我也是刚知道,小斌刚告诉我,林镇长,谢谢你们了啊!”
林昌恒笑道:“您别客气,这些事情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今天来,就是想向大家收集一下你们对拆迁补偿的方案有一些什么意见,我们会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正式的拆迁补偿方案,而这个方案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改善大家的居住条件。”
李大爷道:“那镇长你能不能先说一下大概每平方补多少钱?”
林昌恒让孙经理回答这个问题,孙经理道:“补偿标准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按照现在的住房面积进行房屋置换,房屋置换的标准是一比一点五,打个比方,你们的住房有六十个平方,你们能够得到的回迁房就是九十个平方,第二种呢,就是按照一比一点五的面积,用江丰县城商品房平均价格给予货币补偿,当然呢,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肯定还有一些其它补偿的,比如搬迁费、临时安置费等等,这些也需要你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合理的意见我们一定会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