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恒笑着让他们坐下,当三人问起这项工作该如何开展的时候,林昌恒沉吟片刻之后道:“这些天我走访了不少乡镇,也了解了一下那些农民们的心态,他们普遍有一种故土难离的心理,但是呢,有这种心态的主要是中老年人,有一些年轻人这种心理并不严重,他们甚至有一种希望能够换一个环境的想法,因为住在他们的村子里,年年受灾,而且收入很难提高,生活很难改善,这已经让年轻人有一些厌烦了,年轻人的眼界越来越开阔,看到的世界越来越大,已经不局限于他们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了,所以呢,我建议你们的说服工作可以先从年轻人开始,从他们那里打开缺口。”
三人听了之后,都是若有所思,然后点起了头,杨安庆道:“林县长,你这可真是高瞻远瞩,目光敏锐啊,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如果是我的话,我只怕就要贸然去啃硬骨头了,那样的话,肯定就是碰一鼻子灰了。”
王晓晖道:“这也是因为我们下村下得太少,有些官僚主义了啊,对群众的心理掌握得不是很清晰,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要跟林县长学习。”
林昌恒笑道:“你们两个就别拍我马屁了啊,我可不吃这一套,你们能够把工作做好就行了。”
曾宪麟倒是皱起了眉头道:“林县长,年轻人确实容易打开缺口,但是呢,在农村里,各家各户当家作主的都不是年轻人啊,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中老年人手里,如果不能说服他们的话,那这项工作还是很难开展啊。”
林昌恒道:“这项工作肯定是有难度的,而且难度很大,不过呢,这正需要我们更加耐心细致地做工作,找到突破口,当初尚书第的拆迁工作难不难?也很难对不对,但是我们最终不还是找到了突破口吗?找到突破口之后,后面的工作也就没那么难了。”
王晓晖和曾宪麟都在点着头,当初尚书第的拆迁工作他们也都参加过,对此深有体会,虽然退田还湖工作跟尚书第的拆迁工作性质并不完全一样,但是也有共通之处,他们应该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来找到突破口,了解搬迁户的心态和需求,最终说服他们。
其实,林昌恒已经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了,这些退田还湖的搬迁户们搬迁之后有房子住,青壮年也有工作,以后也不用再受淹水之苦了,如果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无法开展工作,那他们是不是有一些无能了呢?
杨安庆道:“林县长,我想我基本上已经有了一些工作思路了,你说得很好,我前段时间也到村子里调查过,很多年轻人确实有走出去的想法,不过就是那些中老年人思想还是比较顽固,总觉得自己在村子里已经住了几十年了,不想搬走,对这部分中老年人,我们还是要加大说服力度。”
林昌恒感慨地说:“其实,这里真的是他们的故土吗?当初围湖造田的工作,我父亲都参与过,也就四十年左右吧,四十年以前,他们又是从哪里搬过来的呢?我调查过以前的一些资料,现在这些围湖造田形成的村子里的老百姓,大部分都是从西边那些乡镇搬过来的,他们为什么肯从他们原来的故土搬到现在的这些村子,不就是因为现在的村子土地更加肥沃,生活比他们在山里要好得多吗?既然之前已经搬迁过一次,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能再搬迁一次呢?这一次的搬迁,不也能让他们的生活更好吗?其实,我觉得就是一种思维的惯性,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已,对搬迁之后的生活心里没底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这样的话,就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三人听了林昌恒这段话,有一些茅塞顿开的感觉,他们都用力地点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