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兴一边用意念驱势飞梭向自己的目的地飞去,一边脑子里想着自己出来这一趟,为了什么?感觉现在的社会里,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摩擦,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等等,最终归根结底还是资源和利益的纷争。
于是他就想到了清末历史上的两个人物:左宗堂和李鸿章。
现在有人说,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他在华夏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创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夏近代工业的发展。
其次,李鸿章在维护国家权益方面也有一定的贡献。他在外交领域展现出了高超的手腕,成功地签订了一系列重要的条约,如《马关条约》等,这些条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夏的利益。同时,他也积极推动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为华夏争取了一定的外交空间。
然而,也有人说,李鸿章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他将自己贪污四千多万两白银存在了小鬼子的大和银行里;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例如在甲午战争中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华夏的主权和尊严,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争议和批评。
看来李鸿章这个人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和历史地位的人物。虽然他在华夏近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十分不足之处。对于他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他的历史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个人行为等多方面因素。
不过同样是在清末,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西域的壮举,不仅展现了他坚定的决心和毅力,更体现了其深厚的爱国情怀。
19世纪70年代,西域地区被人们称为“中亚屠夫”的穆罕默德.雅霍莆(汉名——阿古柏)势力侵占,同时沙俄也对该地区虎视眈眈。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清政府内部经过激烈的争论,李鸿章当时的主张是放弃西域那块国土……,清政府最终决定派左宗棠出任钦差大臣,督办西域军务。
当时左宗棠以63岁的高龄,毅然决定亲率大军西征。为了表达他收复西域、不胜不归的决心,他特意为自己打造了一口棺材,并让士兵抬着随军西行。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使得全军将士都深知此次出征的重要性,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在出征前,左宗棠进行了周密的准备。他提出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等战略方针,并进行了充分的物资和人员调配。他深知此次出征的艰难和危险,因此他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左宗棠率领的清军从肃州(今酒泉)出发,一路向西,先后收复了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随后,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等要地。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阿古柏暴卒,其残余势力也被清军一一肃清。
最终,在1878年1月2日,清军收复了和田,标志着西域地区的全面收复。这一胜利不仅粉碎了米字旗国、北极熊国分裂侵占我国领土的阴谋,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
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西域的壮举,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英勇和决心,更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对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他的这一行动,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此外,左宗棠收复西域后,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他废除了农奴制度,解放了人民,并普及了教育,使得西域在休养生息的同时,政治、经济、文化也得到了发展。
总之,左宗棠抬着棺材收复西域的壮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决心、毅力和爱国情怀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就在张艺兴脑子里想着关于李鸿章、左宗棠事情的时候隐形梭飞到了一处农村集市的上空,他俯瞰下方突然发生的一个情景让他惊呆了,一个中年女人一边跑一边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边追赶一辆早就开走远了的面包车,中年女人看着面包扬长而去,她扑通一声坐在地上哭的更加凄惨了。
张艺兴用神识一扫那辆飞速行驶的面包车?发现面包车里面一共三个大人,三个小孩,三个小孩分别是两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歪躺在后排座上,他的嘴角上翘,于是真元幻化成的大手一抓,将面包车牢牢的按在地上瞬间熄火了。
就在司机走下来看车子为什么突然熄火的时候,发现自己站在原地动弹不得了,车上的另外两个男人也是焦急的要命,分别走下车子,想看看面包车到底发生了什么故障了,结果发现自己也只能站在原地动弹不得了,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觉这大白天好像是见鬼似的,怎么突然动弹不得了呢?
突然看到张艺兴笑眯眯的来到了他们三个人的身前,在他们身上分别点了几下,然后就不再管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