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的字迹娟秀,不像李二,狂放不羁,挥洒自如。
两口子今天都很满意!
没人再理会王鹏。
王鹏乐的清净,大吃一顿,自顾自出了皇宫。
栓子和小德子还在宫门处等候。
林野驾着马车,也在等少爷。
林野来了以后,栓子和小德子才敢去吃饭。
几人汇合,王鹏回公主府跟母亲说一声,就回了书院。
书院今年准备招收两千人,报名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万。
不光是长安城,连洛阳都有人报名。
关中道各个县府都有人报名。
所有报名的人,和去年一样,在长安城西门集合,每人携带干粮,水囊,步行去书院。
有人坚持不住,半路退出。
从此以后,再不许参加书院考试。
脚下的路都走不动,人生的路又能走到哪里?
这成了书院的保留项目,每个学子进入书院的第一步,就是从长安城西门外开始。
到后来,每年的这几天,沿途百姓就跟过年一样,站在路边看热闹。
对即将进入书院的学子评头论足。
有形象气质好的,就送给掌声,以资鼓励。
对走的慢,但依然坚持的,更是不吝掌声。
对那些半途而废的,连骂都懒得骂。
等第一届学生毕业,他们自发的从书院走回长安城。
还是在西门外,挥手告别,各奔东西。
这又是一道风景。
毕业后的学子,少了些拘谨,胆怯,迷茫。
多了些洒脱,自信,明朗。
到后来,那些大户人家的小姐,往往会去路边守着,希望可以找到心仪之人。
有些胆大的,看见心仪之人,生怕别人也看中,就会让仆仪去抢人。
先把人抢回去,成不成的再说。
后来这也成了一种传统,名曰捉婿。
今年报名一万多人,坚持到最后的,只有六千多。
这六千多人里,只有不到一千人已然开蒙。
其他人都是农家子弟,尚未开蒙。
李纲看着这些充满期待的眼神,想着要淘汰掉大部分,于心不忍。
可是要把他们全部留下,书院又无法容纳。
他把王鹏叫去一顿训,为何三期才这么大点地方,要是能扩大三倍,不是就够用了吗?
训完王鹏,也不给他辩解的机会,就去找玉溪竹节商量,看能不能多招些学生。
独留王鹏一人在风中凌乱。
当初老李可不是这么说的,他还怕书院建设太快,招不来学生,惹人笑话。
学生多了,又来怪他,什么道理?
不过回头一想,老头好像除了训他,再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发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