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人之所以失败,与他们的步骑配合不默契有很大关系。
当骑兵冲锋后,步兵不从旁协助,居然往两边退去,把战场全部交给骑兵。
骑兵攻击受挫,步兵不但没有及时上前协助,反而加快退兵速度。
导致最终失败。
乌孙王气的要吐血,这才是头一战,不但折损了达尔巴这员大将,步骑的折损,加起来已过万。
还有数千伤员,躺在营地。
这些人最多活一半,又是一大损失。
唐人如此凶猛,这样的仗再打几场,乌孙人就要死光了!
不行,得想个办法,既能保存实力,又能消耗唐人的有生力量。
乌孙王向西域各国发出共抗唐人的通告,要求各国派出兵马,一同对付唐人。
谁要是敢不出兵,乌孙王就会派兵前来,先灭了你,再打唐人。
在这样的威慑下,没有哪个西域小国敢不听话。
这不,远在西边的疏勒国,派来一千五百骑兵。
疏勒骑兵说了,自家大王身体抱恙,无法亲自前来,派出仅有的一千五百骑,助乌孙王对付唐人。
乌孙王大喜,把疏勒人安排在大军后方,准备等其他国家的军队到来后,再组织进攻。
到那时,先让各国军队组成敢死队,率先攻城,乌孙骑兵在后面督战。
两边消耗的差不多了,乌孙人再出击,捡现成的。
乌孙王的想法是好的,谁知道过了三天,就来了疏勒一家。
其他国家的人都死光了吗?
乌孙王不知道的是,就在昨天,焉耆国遭到袭击。
几百化装成焉耆骑兵的唐军,赚开城门,径直杀入王宫。
焉耆王后,王子,公主,和城里的大臣富户,全部被俘。
焉耆国守军五千人,不敌对方几百人,死伤一千多,剩下的全部逃出焉耆国。
其他国家得知消息,哪里还敢派兵。
乌孙王说的厉害,毕竟还没见他攻打哪个国家。
唐人不言不语,闷头就是干,焉耆人已经吃了唐人三次败仗!
其他小国自认不是唐人对手,还是当缩头乌龟的好。
当逃出城的焉耆士兵,把焉耆国遇袭的消息送到军前,焉耆王立刻收拢士卒,连声招呼都不打,连夜拔营,回去解救焉耆城。
那里是他的大本营,不容有失!
失去焉耆城,焉耆王就成了无根的浮萍,随时有覆灭危险。
夺回焉耆城,成了焉耆王的首要任务。
至于蒲类后,蒲类和车师前,哪还顾得上。
王鹏攻陷焉耆城,并未大肆杀戮,而是给焉耆高层讲了大唐经略西域的方针。
成立西域自治区,把西域分为南北两个大区,伊犁河谷自称一区。
每个区选定一位大王,代替大唐,行使治理权。
西域各国仍旧保留自己军队,大唐仅有少量军队,驻扎西域,帮助西域各国,训练士兵。
各国只需要向大唐缴纳赋税即可。
为了盘活西域,大唐将在西域开互市,通有无,让西域迅速发展起来。
当然了,这些事情,将在大唐击败乌孙以后,逐步实行。
谁敢反抗,大唐自然不会姑息,今日攻占焉耆城,只是向西域展示一下大唐的实力。
大唐国土是西域的几十倍,战兵更是西域的百倍不止。
只要愿意,随便派过来三五十万铁骑,要不了半个月,就能把西域各国清理一遍。
大唐是天朝上国,不愿意杀戮过重,这次只派来三万兵马,准备用个把月,清理一些刺头。
这波清理过后,才会决定,由谁来治理西域。
话只说一遍,何去何从,你们自己决定。
焉耆王回来的很快,生怕唐人留给他一座死城。
回到城里一看,除了攻城时死了些士兵,其他人毫发无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