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军制,军区最大,其次为战区。
战区总指挥为都督,但是整个战区的中级军官和官员最怕的,却是副都督。
副都督的军事实权其实并不大,除了让所有军人都厌恶和害怕的少量白甲兵外,副都督的所有军权都来自于都督的授权。换言之,他是受都督节制的。
但实际上,副都督一般不会主动争取军权,因为后勤权和军官与官员的管理权,却基本都在副都督手中。
斯泊人曾经不明白大唐的军制,一山二虎为何却完全不争斗。
换他们自己,如果一个战区有两个手握大权的总指挥,一个掌握军权一个掌握政权,早各自拉山头明争暗斗个你死我活了。
但大唐这个军制已经上百年了,几乎没听说过大唐有哪个军区的几十个战区中,有正副都督争斗的。
这个源于大唐太祖皇帝的军制,经历了上百年的考验演化至今已经非常成熟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边军的战斗力和对朝廷的忠诚度。
百年来,任何都督都无法靠手中的士兵作乱,大唐也不是没有过边军哗变的,但都是极快的就在当地被扑灭了,几乎都是副都督的手笔。
而副都督这个职位虽然归兵部管理,但任命权归皇帝。
只有通过军部复杂的培训和考察后,再通过了当今圣上亲自的考验后,才能被下放部队。到了部队,也是从基层干起的。
正副指挥的军制可不是只有战区特有的,战区之下所有军事层级都是正副指挥制,正指挥管军副指挥管政。这些被军部和皇帝考验过后的精锐,就是从这些基层,一步一步的爬上来的。
副什长,副伙长,副对正,副营长,副军卫长,最后才是副都督。
顺便一提:
一什包括正副什长在内为10人。
一伙为五什。
一队正为三伙。
一营为五队正。
一军卫为五营。
一个战区根据战区需求,一般为2-5军卫不等,特殊战区甚至高达十军卫都是有可能的。这些还只是正军的战斗编制,还有等量的非战斗人员以及海量的非正军编制。而这些非战斗人员和非正军编制,就是受副都督节制。
所以战时都督权利最大,非战时副都督权利最大,是全军统一的认识。
征西城的副都督陈睿辛正在通宵办公,征西城战区不比其他战区,后勤压力可谓极大。
前年自己被派过来时还不明白为什么会火速提拔自己,毕竟自己在上任征西城副都督之前,刚刚脱离了副营长,按道理就算升迁也是副军卫长呀。
上任后迎接自己的宴席上,自己跳级升迁的欣喜都还没来得及散去,和自已一起轮换到征西城当都督陈将军就找到了自己。
他怎么都忘不了陈将军带自己来到了征西城后勤部门后,看到了那些数据时,自己和陈将军的绝望。
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兵部和户部下放到征西军区的官员,每次说到征西城就是咬牙切齿的了。
从疏勒往往征西城送一担粮食,就要至少消耗十担,这损耗足以让任何负责征西城后勤的副都督绝望。
而征西城战区和其他战区还不一样,没有多余的土地实现自生自产,只能全部靠疏勒方向输送粮食。
征西城最多能容乃两万人生存,就一座要塞而言,是足够多的了。但征西城驻扎了整整四军卫将近接近一万五千人,还能塞下多少非战斗人员?
从第一任征西城的正副都督开始,征西城历任正副都督都会一起在每年的年会上向征西军区总部请求削减至少一军卫人马,但都被龟兹总部驳回了。
这都已经成为征西城的传统艺能了。
而征西军去龟兹总部也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根据上一次缚竭要塞守城战来看,至少四军卫人马,才能保证征西城独立守城至少两年以上,让疏勒方向有时间集结兵力突破山谷通道的封锁。
于是就苦了历任征西城的副都督了,这也是为什么破格提升陈睿辛的原因了:
从第二任副都督开始,征西城的副都督都是在后勤上十分厉害的人在担当。而陈睿辛在做到副营长开始初步负责后勤后,兵部对于其后勤才能的评价一直颇高。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他没有背景,所以送到了征西城这个苦地方来。
不过征西军区虽然官僚,也从没亏待过征西城的正副都督的。四年任期结束再轮换时,一般都是更好的战区的,比如军功最多的碎叶战区,或者最富裕的沙洲战区。
现在的征西城,算上非战斗人员一共两万三千多人,已经非常的窘迫了,连居住环境都是差到了极点。为了不让痢疾在城内爆发,还必须注重公共卫生。
一想到这里,陈睿辛就开始咬牙切齿了。
当年那帮斯泊人修建缚竭要塞的时候,只考虑了近万人的规模,本来就远远落后大唐的公共卫生系统,如今负担两万三千多人,已经完全超负荷了。
这导致了征西城常年都处在一种怪味中,不过这也是其他原因的。
整个征西城,见缝插针种植了相当多的粮食和蔬菜。路边,屋顶,就连城墙上都用花盆种着各类蔬菜。那么公共卫生系统无法处理的多出来的一万多人的排泄物,自然是极佳的施肥了。
这也是陈睿辛前任的手笔,极大的缓解了征西城驻军缺少蔬菜的窘境,就是征西城从此弥漫着一股微妙的味道。
而陈睿辛,也为征西城常年弥漫的怪味是有贡献的:
他上任后,要求以什为单位开始养猪和禽类。每什一口猪,5只禽类。整个征西城上千头猪和超过五千多支禽类,可想那味道有多重了。
军人的忍耐力自然是很强的,但文官们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