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压低声音用低沉的语调,像是在自问自答地说道,“自朕登极以来,东虏已经四次入寇。九年秋,虏骑入犯,昌平失守,震惊陵寝。凡为臣子,都应卧薪尝胆,誓复国仇。可是刚过两年,虏骑又长驱而入,蹂躏京畿。似此内乱未息,外患日急,如何是好?”
杨嗣昌听了赶忙跪下回答:“微臣身为本兵,不能克期荡平流贼,外征逆虏,实在罪该万死。目前局面,惟有对虏行款,方可专力剿贼。”
年轻人与中年大叔间的对决,终于下出了胜负手,崇祯如愿以偿地从杨嗣昌大叔的嘴里听到了行款也就是政治术语中说的议和二字。
“朕本来有意召全国勤王之师与虏决战,可是流贼一日不平,国家就一日不能专力对外。目前之计,对虏总以持重为上策,如能议抚,抚亦未尝不可。卿与辽抚方一藻派周元忠往满洲传达朝廷愿抚之意,是否已有头绪?”话已经说开了,自然双方就要自亮肚腹,没必要藏着掖着装大脸猫。
“臣今日已经接到辽东巡抚方一藻之密书,言周元忠已经回来,满洲屡胜而骄,态度倨傲,且恐我天朝意见不一,所以不肯就抚。”
崇祯的心中猛然涌出一股失望的热泉,但是他本身就是成长了二十年的领导人,所以对外几乎没有任何流露,只不过略停片刻,才问道:“卿打算如何?”
“臣想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应当派周元忠再去一次,详谕朝廷愿抚之诚意。”杨嗣昌作为首辅,是最为深悉皇上内心的重臣,他也觉得如其图耗国力,做此无望之争,还不如按照攘外必先安内这条大路去走。
此时的崇祯君臣,心中虽然绝望,可是还没有到宁与外族不与内鬼的决绝。一来,崇祯确是宵衣旰食想成为大明朝的中兴之主;杨嗣昌也绝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若论军事、文化方面的人才辈出,大明朝可谓是冠绝古今;单说科学、经济之发达,也不是一个尚在茹毛饮血的民族可以望其项背的,不过历史没有定式与定理。
“是否会走漏消息?”崇祯小心地问自己的首辅
杨嗣昌是一个饱有经验的老司机,他不敢像高起潜那样把实情全部隐瞒,他决定说出一点实话,给自己留个退身步:“臣因周元忠是一盲人,平日往来辽东,卖卜为业,所以派他前去,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疑惑。可是不知怎的,如今京城之中已经有了一些传言……”
“怎么会传出去了?”崇祯有点吃惊,同时也有点生气。
“虽然京城里有些传言,但真实情形,却无人知晓!只要陛下圣衷独断,不令群臣阻挠大计……”
崇祯截住首辅杨嗣昌的话头,“不管如何,应该力求机密,不使外廷知道才好。”
“臣一定加倍小心。”杨嗣昌的头垂得更低了
“言官中有人在奏疏中提到:‘凡涉边事,邸报一概不许抄传,满城人皆以边事为讳。’为什么要禁止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