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与上香不同,香与香也不同,道家所用的香主要分线香和檀香两种,平日多用线香。
道家上香一般选三支香,不要断香。点燃香时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但不能用口气吹灭。拜香时要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用左手上香,三柱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心。上香毕,即行叩拜礼。在任宗权道长的《道教手印研究》中有深入说明,他说:以“燃灯印”燃香,以“大慈印”捧香,以“白鹤诀”插香。第一次插香,默“霐”,插香时默念“心存心”,并默诵“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持天尊,永脱轮回”;第二次插香,默“霯”,插香时默念“”心存性”,并默诵“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第三次插香,默“虔”,插香时默念“”心存诚”,并默诵“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修持“三香”荡除“三业”,因为“香”的本质是香而不臭。我们向神明敬香,就是表示要持守“香”的本质,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恶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不做亏心事;“口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口出脏话等。“心香”是心善而不恶,故无“心业”;“身香”是指是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口香”是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这就是所谓的修持“三香”,荡除“三业”。
这一点与佛教中对香的定义相似,但佛教中对香的定义更为广泛,它是将鼻根所嗅的一切,都统称为香。佛教并将人类生活中这种美好的经验,重新诠释,使香超越了原始的意义,而用香来象征修行者持戒清净的戒德之香,乃至圣者具足解脱、智慧的五分法身,可以说是解脱者心灵的芬芳。
在《佛说戒德香经》中,佛陀就以香来比喻持戒之香,不受顺、逆风的影响,能普熏十方。在《六祖坛经》中,也以香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知见。
由于香美好的特质,在佛教中就成了供养佛菩萨重要的供品之一,甚至以香为媒介,让人依此而悟入圣道。
香的气味能薰染真物,使环境芬芳美好,所以也被用来比喻念佛者以念佛的缘故,薰染如来的功德,这就是所谓的“香光庄严”。
由于香与鼻根的密切关联,古德也有以闻香而悟道者,最着名的就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在本书中介绍香的修持法门,祈愿世人以香入道。
李慕白说:“一柱清香透苍穹,万道祥光照大千。道教中以三柱香代表道教三宝,即道宝、经宝和师宝,其中道宝代玉清、经宝代上清、师宝代太清。也代表天、地、人,正可谓敬三清,敬天、敬地、敬圣贤。”
天下宗教殊途同归,信仰这种东西从来就不分对错,有人悟道,有人出道,说不上来那个是正确那个是错误。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怪力乱神,那些执着封建迷信的人到底是聪明还是愚昧?
科学与鬼神之道本不对立,可世人却要把它们放在一起,量子力学与灵符之术会有什么关联吗?它们之间存在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吗?似乎并没有,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理由去说服自己。
修道的人明知鬼神存在却又无力辩驳,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他们大多选择闭口不言,于是就让世人去猜疑。只有让自己隐秘的存在着,这些东西才可以一直留传下去。
人永远都是好奇的,曾经的修道者修一身修为,如今的修道者更多是修一份心境,大无为的思想成为了如今宗教的主题。佛、儒、道都讲求皈依,无欲无求,很难说这种思想对与错,但它一定是停留在社会价值观以外的,没有评判的标准也就不存在评判。
这些东西在我来到玉蟾宫后我才开始思考,很奇妙,它充满矛盾,这和破案不同,它似乎不存在永远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