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数字城市”,仅仅只是一个“假想”。
或者再准确点,“至今未能证实,但正着手研究甚至部分城市已经开始基础建造”了的一个“假想”——要论为什么,追根究底它也还得从那一场“二点五战”说起,虽然这事儿本身与实打实的战争并没有丝毫联系——“破坏”什么的毕竟算不上那场战争的最根本目的,因此光论“建筑”这一行业,虽然停滞许久但终归不至于“伤筋动骨”、“恢复不了”;而幸运的是,至少在芯启的世界中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工程”一类问题的科技状况显得稍有些偏甚至足以说是“诡异”乃至“夸张”——至少在战争结束后,“澳大利亚驻留军”完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海岸线建造成一座座……“风格互不相同”的“遗址城市”,其中有一些甚至轻微地背离了当地的建材与地质环境……
……从这个角度看,再加上战后各大政府统一认同统一推行的“恢复发展力”,“柏林”这种……算得上“历史悠久”的城市,“将地底环境做一些‘不影响安全’范围内的改造”又有什么大不了?只可惜就算“建筑”方面允许,“技术”却仍旧将“数字城市”这一概念封存在了萌芽阶段——是的,技术,就跟“战争机器人”的历史发展流程很像,最开始是“反应慢”、“做不出复杂动作”,然后是“夸张的程序故障率”,再之后还是“反应慢”、“具有极强的被针对性”……
……
……是的,就算不同的研究流程可能会影响碰上这些问题的顺序,但几乎是每一个企图制造“战争机器”的机构,都直面过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问题——至于最基础、最根本的原因,概括起来其实同样非常容易,那就是“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相比起“生物脑”差了足足有数个大等级——一点都不夸张,毕竟大多数“神经细胞”因为结构的原因并不局限于“二进制”,直白点,“二进制电脑”比生物脑优秀的其实只有“概念化数字的计算速度”而已……
……只要脱离了那些简单的、人们为了便于规划才制造出来的数字,“电脑”的实际处理能力依旧是至今都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近似“交易”,用“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换取了“简单计算的速率”,可问题是“现实问题”若是用“数字”来概括,那又能容易到哪里去?因此,“数字城市”,至少在芯启这时候依旧是一个尚未实现……甚至尚未证实可行性的“概念”而已……但“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所起到的作用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算法单位”吗?
“计算”的部分因为技术缘故暂且达不到……那些数据传输用的缆线,难道就不能提前埋设吗?
因此,这所谓的“数字城市”的“基础建造”,其实也就是在地底埋设一套全新的线路系统,以及一些传输接口并将之……“部分实用化”,而已——仅此而已,所为只是当未来某一日“计算”的部分得到完善,它即刻就能接入这一“张”极高效率的大范围数据网直接进行“测试”乃至“实用”而已——是的,本来,它还仅仅只能做部分“应急联网”以及“加密传输”一类的简单事情,唯一的计算能力也只有那些半检测半保养性质的几台简易电脑而已;换言之,形象点,在“皮肉”丰满起来前,“数字城市”能被先搭建起来的其实只有“骨架”,仅有一套几乎是完全没法自如行动的骨架,唯一的作用只不过是偶尔被拿出来在新闻上面“摆摆架”……
……如果没有从“植物园”的身体间隙内看到那些……半拆开的缆线管道,以及一些……乍一看就是旁人都会觉得很诡异的连接方式的话……芯启也还认为“数字城市”仅是一个骨架暂没法有什么实际用途罢——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确实没啥用谁叫只是个“线路”所搭配的电脑除开“检测保养情况”外几乎是什么功能都支持不了?但问题就是倘若这样便想当然地认为“植物园”也没法将之利用妥当……好吧虽然那是一套全新的、规格结构完全独立除开其设计师外旁人均难“偷连”乃至都没必要派人去额外看管的线路,但很不巧芯启偏偏了解“植物园”的风格——就算他们如今已有了许多的改变,但有一点终归能跟他的记忆对得上号,那就是在得到完全切实的信息之前他们均不会挑“完全不可能”的那个“选项”……
……如果真让“植物园”入侵了柏林这一个半成品的“数字城市”,那可能造成的结果……简明易懂点,就像知道了一个城市里的所有燃气管道,只要将之“脆化”改造乃至往燃气里混入一些不太妙的成分,“炸毁一个城市”什么的当真并非完全做不到——但这难度有多高可能性又有多小?至少普通人近乎完全不必当心会实际发生这一种情况——一整个城市的管道占地面积有多大?将之改造所花费的人力又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