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看这边…”
我拉着岚澜,来到大殿左侧,那里的墙壁上有整段整段介绍楼观台和楼观道历史的篇章。
岚澜凝视着这些已经斑驳甚至残缺不全的文字,口中喃喃着,“…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转向我,她轻声说,“我好像听过这段故事,自从关令尹喜得到这部道德经,潜心修道并大力推广,而道德五千言也成为老子为尹喜所写的书…”
她的手紧紧抓着我,“枫,原来道德经和终南山、楼观台有如此渊源,真是没想到,没想到…”
我轻轻反扣住岚澜的柔夷,口中做着回应,“华夏五千年历史,道家思想远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儒家更早进入百姓的意识里,并在时间的长河中写下独有的人文理念…”
“岚澜,我们曾经过的地方就是说经台,相传老子就在那里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
我的思路似乎随着楼观台的历史慢慢展开,脑海里也按照自己的猜想重塑着这个历史古迹千百年的沧桑变迁。
“楼观台创始于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对皇室信道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的谈兴渐浓,将脑海中对于这里的认知一股脑倒了出来,而这些话,在刚才经过那些后世兴建的崭新堂皇庙堂时,却根本没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澜,楼观道鼎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毁于宋末,振兴于今。两千多年前春秋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所以这里最早叫草楼观…”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对话破坏了这座小庙原有的清净,我注意到一个佝偻的身影在侧边的厢房里转出。
来到近前,借着并不明亮的光线,我这才看出是一个上了年岁的老道士。
对方身量不高,穿着洗得发白满是补丁的道袍,脸上堆积着因为岁月流逝而沉淀下来的皱纹。
老道来到我和岚澜面前,稽首为礼道,“两位信士,楼观台几多仙路迢迢,何来我这偏僻之所?”
他的话令我有些诧异,难道老道士不喜欢信徒前来上香结善缘吗?这一路上,我们可没少见到那些已经被俗世同化沾满铜臭味儿道貌岸然的伪道士,忽悠游客捐香火钱。
不过既然对方已经询问,出于礼貌我当然要回答,“道长,楼观台本就是‘洞天之冠道林张本’的仙都,处处皆是福地,条条都是仙路,何谈偏僻之所?”
老道一愣,估计他并没想到,我的回答竟会显得很斯文而且充满智慧。
笑了笑,道长冲我们做了一个‘请移步’的手势,“既然两位不嫌弃小庙僻陋,请这边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