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hbcjlp.com
问:《周易》第十二篇《否》文讲述了什么?
答:《周易·否》文是为君子讲述了事物有大到小的转化现象。这里所用大与小来比喻事物由盛向衰,或由强向弱的转化道理。正如上篇《泰》文所论述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的发展现象,《泰》文是论述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因素,而《否》文则讲的正与《泰》是相反的一面,即不利于事物发展的因素。
《周易·否》篇原文如下:
“ (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羞。 有命,无咎,畴离祉。 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倾否,先否,后喜。”
“否”之意是指闲塞不通。《否》文的立论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意是:正道闭塞,不正道的人得势,是不利君子的前景,这正是有大到小的转化表现。
《否》文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一论题展开的论述。无论《泰》,还是《否》所说的大往小来与小往大来,都属直观形象的用语,用大与小对比说明事物好与坏的转化现象,这属于形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所决定的表述。
《否》文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围绕着命题进行了论述。
①首先还是通过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来比喻的道理。其意是:消除不利于事物发展上的有害因素,害物扫除干净了,事物就会向着好的一面去发展。
②跟着还是运用了比喻,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羞。 。这话的意思是:闭塞了进言的渠道,对老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坏处,可对管理百姓的大人来说,就不是亨通的事情。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