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发现了《周易》哲学
第二章《周易》政治哲学内涵
第二讲:“君子之治的政治内容
第四节:《周易》君子之治上应遵循的政治原则
(二)
18、“君子惟有解,吉,有孚于小人”的治国原则
“君子惟有解,吉,有孚于小人”是《周易·解》篇里的内容,其意是“君子唯有遵循和解之道,才能更好的去爱护体恤百姓”。
现代中国社会的立国之本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周易》这部政治哲学为“君子”治国同样制定了很多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而最根本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有孚于小人”,“君子”懂的和解也是应遵循的一项治国原则。“君子”懂的和解也是“有孚”思想的具体体现。解:指和解。《解》篇里讲述的是和解的道理,为君子提供治国方法策略。君子在治国上应从和解,和谐上出发。应建立在上体恤爱护下,即“君子唯有解,吉,有孚于小人”的理想之治。“有孚”本是《周易》构建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是统治者主体(君子)通过爱护体恤(有孚)百姓(小人),实现社会和谐,而达到“天下”太平的一条政治途径。“有孚”理念我们将有专节论述。故君子懂得和解,更能体现对百姓的爱护,无疑是一项应该遵循的政治原则。???
19、“弗损益之”的经济原则
“弗损益之”其意是减少损失,增加收益,这是《周易》里的《损》、《益》两篇文章对比进行了阐述。
《损》篇揭示了当损则损的道理,而减损的目的是为了关心爱护百姓,这是所提倡而应当减损的行为。如现在中央一再提倡的惠农政策,中央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扶持,中央的财政减少了,但为的是惠农。《损》里论述的减损是为了关爱抚恤百姓,也是这个道理。而在祭祀与战争上造成的减损则应当是反对的。“损,有孚,元吉”,这是说“减损是关爱抚恤百姓,正确”。“曷之用二簋可用亨”,这就是说:“何不用两种简单的器具装用粮食,可用于祭祀”。这是强调在祭祀上用最简单的东西,而不造成损失浪费。“利贞,征凶,弗损,益之”,这是说“利于守正,没有战争,不减损,而增加财富”。这是倡导要守正道,而反对战争。有了守正,而不发生战争,自然不但不减少财富,而是增加财富。“弗损益之,无咎”。这就是说“不减损而增加财富,没有害处。”这是《损》篇讲述的“损”、“益”上的辩论道理。
而《益》篇强调增益的道理,国家积累了财富,有了经济实力,就是“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的好事情。这里也是在倡导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益之用凶事,无咎”,这是说“收益用在收成不好的凶年,没有害处。”
《益》篇讲述的增益是一种政治道理,增益不单单是财富上的积累,而是包含着爱心的积累。财富收益的积累是为了荒灾之年的救济,而“爱”(孚)的积累是为了民心所向。这就是“有孚,惠我德”。总之,“弗损益之”是让“君子”在治国安邦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
20、“夬,扬于王庭”,即言路无阻的政治原则
《夬》篇讲述的是政治上的视听言路渠道不可阻塞,应当畅通无阻。言路畅通,应是政治上发扬光大的事情,才能够对国情民意有真实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治国理政,否则政治言路的渠道不畅,蒙蔽视听,自然会“终有凶”的结束。要时刻警惕不利因素的发生,工作做细,防备做好,反对兴兵,反对独断专行,倡导广开言路,就能听到下面上报的真实情况。相反则就没有了“警号声”,也就是“无号终有凶”的结局发生。这就是《夬》篇中讲述的“夬,扬于王庭”的道理,应是“君子”在治国安邦上应遵循的一项政治原则。
21、“萃有位”,即在位应劳苦忧思的工作原则
《萃》篇讲述了在位者应劳苦用心的去治国行政。“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吉,悔亡”。这是说“在位者能劳苦忧心,没有害咎。不失掉爱心,自始至终,灾祸就不会发生。”
“君子”是在位者,是治国安邦者的行为主体。“君子”在位就应劳苦用心的为民做事情,如同现代所讲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个道理。在位者劳苦工作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应时刻忧思考虑如何把工作做好,这是“萃”的内涵。“君子”在位应劳苦忧思的去工作,无疑也是一项应遵循的工作原则。
22、“升虚邑”,发展才是硬道理
《萃》后是《升》,“君子”劳苦用心的目的是要使社会发展上升起来。《周易》里的《升》篇就是阐述社会上升发展的道理。“升”是《升》篇的句首字。“升”的意思是上升,发展。全篇的内容就是讲如何使国家不断上升、发展强盛的道理。“升虚邑”,就是说“使那些空虚落后的地区发展上升起来”。如何让发展上升,即实施的方针措施是什么:要向南方开发(“南征吉”)。
公允合理的发展上升(“允升”)。
关爱百姓,同时要利用好礼乐教化(“孚乃利用禴,无咎”)。
优先发展那些不发达的落后地区(“升虚邑”)。
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的发展上升(“贞吉,升阶”)。
要做发展规划,有利于实施长期的发展目标(“冥升,利于不息之贞”)。
这是《升》篇所讲的发展上升道理。“升虚邑”,是把那些不发达落后的地区发展起来,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故社会发展是“君子”应遵循的一项政治措施。
23、“井”,养民之道,才是君子之治的英明策略
《井》作为《周易》里的一篇文章,具体描述了井的属性功用、汲水之道以及对于水井失修废弃的态度及其修治方法等。《周易》作者以水井寓意养民的政治道理。《周易》对水井解释和阐发,通过水井的道理,使“君子”为政懂得恤民之道,济民以水,养民以惠,才是安身立命及立国之本。
《井》篇还通过讲述“水井”失修到复修比喻政治上失民心到得民心道理。用“水井”来象征国家政治上养民爱民的道理,政治就像水井那样若失修,就会失去养民的根本。政治失修,也就失去民心。这是让“君子”坚守王制里民本思想,“君子”懂得井水养民的道理,才能在治国理政上,遵循爱民这一根本原则。
24、《革》与《鼎》:革故鼎新的政治革命
《周易》里讲的“革”是政治上革命,而不是改良,即不是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是一场革命。《革》里所讲的是在“大人”领导下的革命,不是“小人”进行的革命。“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改革是在强有力的精英领导推行下进行,而不是在“王”或“天子”领导下。这里的“大人”犹如精英人物。
“有孚,改命吉”,这里讲的根本问题还是“执政为民”(“有孚”),改变旧秩序,吉祥。这里的“命”就是指根本的东西。
《周易》里的《鼎》,讲的是鼎新。即解除旧制度,创立新制度。这里是借“鼎”寓意改革后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革》是将进行社会变革,而《鼎》是将变革后的成果进一步的巩固。
《周易》里有几处出现“大人”一词,多以“利见大人”一词出现。那么“大人”是否是“君主”、“王”、“天子”代称呢?显然不是。“大人”是高于“君子”,又不同于“王”的身份。“大人”是《周易》预设的精英政治人物。《革》中的“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这“大人” 是一位能使人民值得信赖的人。“大人”是革命的领导或发动者。从《鼎》中的“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来看,“鼎颠趾”虽是比喻。“鼎”本身是王者的象征,是王家的重要礼器。“鼎颠趾”就是鼎颠了个头朝下,脚朝上。这象征大变改,唯把旧秩序旧东西换掉,不足于称“鼎颠趾”。“利出否”是指有利于消除沉积的废物。这还是比喻,即把旧有的秩序打破,才能换成新的东西。“得妾以其子”,这还是比喻,看来妻子没有生育,要纳妾来生子。这还是说把先前旧有的东西排除去,用新的来占有。这些不能不认为,作者希望的是进行一场革命,而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运动。故“革故鼎新”,依然是让“君子”明白这些政治道理。???
25、“震来虩虩”,“震苏苏”万象更新的政治风暴及君子恐惧修省的安身之道
《周易》里的《震》是用雷震来比喻政治风暴,或叫形势逼人。如政治风暴来临时像惊雷震动使人恐惧,但对于做好准备迎接政治形势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而“震苏苏”是用雷震使万物复苏的现象来比喻政治形式能使万象更新。政治风暴也是一种政治手段。《震》是《革》与《鼎》之后的文章。《震》是用雷震比喻社会大变故下形势所趋的政治威势。而“君子”为何要“观象进德,恐惧修省”呢?因“君子”是在位者,是有国有家者,是掌握一定权位的贵族。“君子”要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生死存亡邦国林立之中,能不恐惧忧患么? 《大象传》在解读《震》文时说“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这是君子观到雷声震震之象,当怀警惕,忧患之心反身检省,以去恶从善,避凶趋吉。《大象传》的解读不无正确。《震》篇却是让君子面对政治风暴戒惧修省,提防灾祸临头。
《小象传》里说“惊远而惧尔”。正因为君子能“惊远惧迩”的恐惧修省,才是一条异常重要的防患避祸的原则和方法,故“恐惧修省”无疑是“君子”之治上的行为准则。君子常怀恐惧修省,才能安身立命。
26、“兑,亨利贞”:君子所遵循的言论准则
《周易》里“兑”篇是针对言论而为“君子”讲述的政治道理。言论是思想意识形态范畴,如何言论是关系到政治上的策略,方法与原则。《周易》里的《兑》篇则对言论作了如下的论述:
在言论上应讲和谐的话(“和兑,吉”)。
讲爱民的话(“孚兑”)。
还应协商斟酌的去言论(“商兑”)。
应反对的是道听途说的言论(“来兑,凶”)。
反对不利于爱民言论(“孚于剥,有厉)。
言论的关键是要靠引导(引兑)。
这里的言论如同现在的舆论与宣传,这无疑是关乎着政治问题。故言论也是“君子”应掌握的一种政治策略。
27、薄祭厚民的政治原则
《周易》里的《既济》篇中说“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这是说:“东边殷纣杀牛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神活动,不如西边文王的薄祭,而使百姓更能得到福祉”。
《损》篇里讲“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这是说“减损的目的是为了爱护百姓,是极好的事情,而对于祭祀上,可用最简单不过的东西替代就可以了”。
这无疑倡导是薄祭厚民的政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