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高荣捻须缓缓道,“我朝进士科现下别分二家,一曰经义进士,一曰诗赋进士。”既然晓得了赵瑔对科考两眼一抹黑,柴老师认为必须分说一二。
“先说诗赋进士科,需考三场,第一场考诗赋各一首。第二场考论一首,第三场考策三道。经义进士科略有不同,第一场考本经大义三道、《论语》《孟子》大义各一道;第二场、三场则与诗赋进士科相同。”
“苍天呐…… ”,赵瑔头疼欲裂,混个贵宾待遇真特莫不容易。他一听论、策、大义之类就有高血压症状出现。
三贤臣不约而同轻甩袍袖,作捻须问天状。你道读书人谁都可以混进队伍里来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熬尽精血休想取功名。
科举制度草创于隋朝,唐时正式确立了以科考取士的制度。除沿袭隋的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目外,又增加了明法、明书、明经三科,明经科又细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三史、开元礼等名目。俊土、秀才两科不久被废止,明经、明书、明算等科均为录用专门人才设置,并不经常进行。故而唐朝的科举科目主要是进士、明经两科。
北宋前期沿袭唐朝及五代旧制,科考主要有进士、明经、诸科。宋朝的诸科大致相当于唐代的明经科,其中也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通礼等细目。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也对贡举之法进行了改革,废止了以往的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此后直至清朝沿袭不改。
赵瑔扯着耳垂盘算有顷,县试现在就可以当作通过了,接下来的府试或者叫院试,只要搞定学政一人想必也能过关。如此一来,混个秀才也不算太难嘛。
明晰了脉络,百姓们眼里文曲星下凡一般的所谓秀才就不够看了。赵瑔瞄了瞄柴高荣,这厮仍时刻不忘保持刻意的矜持样子。嘁,不过是在市一级统考里排前几十名嘛。哥还曾是双料硕士呢。
“且慢,方才谁说考了这个、这个生员只算有了科考的资格?”日啊,想入仕做官的人不容易啊,都秀才了才算有资格站在起跑线上。
“呃,是区区。”葛丕举手,像小学生回答老师提问。
“还是由在下为赵董分说更合适吧?”柴高荣心说你葛某人不过是个廪生,够资格越过我这个秀才出来说读书人的事儿吗?
趁着今天一时兴起,赵瑔总算把士人们心中最神圣的科举来龙去脉搞清了大概。
正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为省一级的考试,合格者称为举人。惯例每三年一考,常在秋季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唤作解元,
会试是在京城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合格者称贡士,第一名唤作会元。
殿试由武则天首创,而后北宋开宝六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复试举人,由此殿试成为常式,第一名唤作状元。
借由柴高荣、葛丕的介绍,赵瑔还弄明白一些词汇的来源和用意。古人对学问还是相当认真和讲究的,比如“学究”,现代人都知道这个词是指某人学问比较渊博。“学究”其实就来自科举,参加五经考试的称为“学究”,哪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所谓“学究一经”即指精通一部经书。
再比如举子参考被录取了,前三名的称呼华夏人耳熟能详,除此之外被录取的分为五等,一二等叫做 “赐进土及第”,三等“赐进士出身”,四等“赐同进士出身”,五等“赐同学究出身”。
赵倓恒赵二爷风尘扑扑赶回赵家庄时,吃惊地发现庄子里人声鼎沸、鸡飞狗跳。赵二爷一颗心登时提了起来,跳下驴子揪住一名青壮劈头就问,“何事如此慌乱?”
“哎呀,二叔回来了。”年青人肩背大包袱,手里还抱着一个大坛子,慌慌忙忙要施礼又放不下怀里的大坛子。
“罢了罢了,说。”赵二爷烦躁地摆摆手。
“是好事,天大的好事。弘大伯大义呐,“年青人提起来眉飞色舞,“好教二叔知晓,弘大伯见庄子里房舍多有破旧,自家掏荷包要为全族修缮房舍。二叔你看,先是庄门这边,各家己找了亲眷暂搬出来,待前面整饬完再把后面的房舍一并翻新。还有哇,听说酒坊那边也要建房,说里雇工的宿处,哦哦唤作廉租房,嘻嘻,这般古怪当又是瑔哥儿的主意。”
整个赵家庄!赵爷第一反应就是好大一笔支出。他一瞬间失神了,酒坊至今只出不进,大哥哪里来的这许多银钱?
<!--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