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当然能听明白郑忽是什么意思,什么不贡不享则伐之,是郑国看谁不爽假借天子的名头伐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不过天子也不是傻子。
“若天子以此事责我,我当如何应之!”
“这便是儿之前问父君卿士与伯天下孰重之故!若父君为王卿士,为天子私臣,天子可私责之,父君必无辞。若父君不为王卿士,为诸侯,天子责我,是欲使天子诸侯不尊周也!天子岂会因小忿而失大义?”
郑庄公渐渐有些明白了,郑忽这是想让他辞掉王左卿士之位,单纯的位列诸侯,诸侯虽然也为天子之臣,但是毕竟不是天子私属,天子总会有点顾忌,现在可不是宗周之时,王权威重!
“若天子遍告诸侯我逆命之事,再以言责我,甚至出兵伐我,又该当如何?”
郑忽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父君多虑了,尊王之号何须天子允准,更无有逆命之说。忠臣孝子悯王道之不行,而欲扶之使正,难免会有些微末小错,以天子之明必不会加罪于我。且天子若伐尊王之国,天下诸侯谁敢再尊王!”
“天子岂敢为也?”
郑忽笑眯眯的道。
郑庄公对郑忽的无耻又有了新的认识,还微末小错,这借天子的名头擅自行征伐之事就已经是大逆不道了,不过此策确实可行,而且天子有苦还说不出来。
郑忽的这一套想法不过是学的齐桓公的故智而已。
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征伐其他国家得到天子的允许了吗?没有。
只不过齐国国力强盛,又号召天下诸侯尊王,天子见事已成定局,无奈之下,只能赐胙肉使其称霸。
但是,郑庄公还有一个问题,按照这个尊王的策略来行,若是征伐中原国家,难免会使被征伐的中原国家抱团,到时候郑国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尤其是宋国在中原地区的号召力不小,若是宋国不贡不享,不伐则尊王不诚,伐又容易陷入连年不断的战『乱』,这对郑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若依我儿之言,这尊王之后伐不贡不享,我国力虽强却也不堪连年征伐!”
“儿正要为父君言此事,与其四面出击,不如先伐一处,得地广国之后再图争伯!”
“他国之地又怎是如此好得,蔡地尚且难求,况他国之地!”
“父君此言差矣!”
“儿闻成周及列国常受夷狄滋扰,父君何不伐之,伐之我不仅有尊王之实,又有大德于诸侯也!”
“且夷狄之地,足以广国也;夷狄之财,足以富民缮兵,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也!”
郑忽终于把话题引到攘夷的问题上了,尊王攘夷本就是一体的。
如果齐桓公只尊王不攘夷,那么极有可能被列国围攻,正是由于攘夷才能让齐桓公把一群诸侯团结起来,因为依现在很多诸侯的国力根本抵挡不住夷狄的入侵。
“我儿此策虽好,却是与伯天下相去甚远,夷狄犹狼也,我郑亦犹狼,两狼相攻,是郑受其害也,如何可伯天下!”
郑庄公叹了口气。
也就是郑庄公现在还算比较相信郑忽,要不然早就骂郑忽一个狗血喷头了,此时的夷狄的力量正如郑庄公所说,丝毫不比郑国弱,要按郑忽的计策来的话,郑国就真被拖进与夷狄的战争泥沼之中,哪还有时间参与中原列国之间斗争,争方伯之位。
在郑庄公看来,郑忽将郑国从中原的坑中转移夷狄坑中,左手倒右手,没啥本质区别。
但是,郑忽既然敢这么提,就说明他已经有对付夷狄的策略了。
“儿曾听闻夷狄之人未闻中国之声也,父君何不遗之女乐以疲其志。”
“儿得天帝酿酒之法,酿成仙人饮之亦醉,父君以儿所酿之酒遗之以疲其体。”
“天下商人泰半出于郑,父君何不命商人离间其上下,阴查其地理,如此不出三年,夷狄可伐也!”
当然,在这必须提到的是,虽然郑忽所说的天下商人泰半出于郑国有些夸张,但是此时要论那个国家的跨国商人最多,这个绝对是非郑国莫属!
郑国东迁,殷民出力不少,帮助郑国开发滩涂荒地,扩建包括虎牢城在内的城池。
而这些殷民大多都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毕竟殷人就是以会做生意闻名于世的,要不然怎么会称生意人为商人。
于是,郑武公与殷民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干涉商人的经营活动。
像《左传》上记载,子产执政时就遵循郑武公与商人的约定,不许贵族依仗权势强买强卖商人的货物,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营商环境,郑国才会出现像弦高那样的爱国商人。
“据夷狄之地,携尊王之名,可伯天下乎?”
郑忽笑眯眯的反问了自家老爹一句。
郑庄公微微沉『吟』之后,吐出了两个字“可也!”
郑忽知道这个大饼算是画好了,至于用多少年才能实现他也说不准,什么三年可伐夷狄,这是大饼。
……
抱歉,昨天欠了两千字,今天会发两个三千字的章节补回来。写小说有时候就是思路顺不顺的事,思路不顺的时候硬『逼』着自己写四千字也能写,但是不想写,就像昨天那一章我写的就很不满意。而且我也需要一点补充营养的时间,翻翻其他大神写的小说和一些文言大部头,每天只查资料然后僵硬的写,文笔什么的是没法进步的。以后肯定不会断更,如果少个一章,我会补回来的,请大家放心!!!我也需要一点时间思考学习进步,而不是每天僵硬的写完两章完成任务,如果这样的话,这篇小说不写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