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整个社会暂时还没有进化到皆以利来,皆以利往的地步。
不消片刻,齐侯带着其弟夷仲年,其子诸儿以及大夫癸受(高傒的父亲)共同步入郑国馆舍正堂。
分主宾落座后,两下寒暄。
“事已至此,郑伯将如之何,如欲伐之,寡人请从之,若弗伐,寡人亦必为郑伯尽力斡旋!”
“齐侯大德,寡人感激不尽,谨谢之!”
对于齐国能在此时前来和郑国通气,郑庄公并不意外。
郑齐关系是怎么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说起来也很简单,两方都很会做人。
就拿齐国来说,只要郑国请求齐国出兵,别管什么理由,齐国就没推辞过。
不仅没推辞过,而且事情做的也相当好看,就像郑齐鲁三国胖揍宋国的时候,三国合力攻下了宋国的两座城池,郑庄公要把这两座城池分别分与齐鲁两国,齐国说什么都不要,磨破了嘴皮子的劝,还是不要,到最后郑庄公只能便宜了鲁国。
和这么讲究的国家结盟,关系能不好吗?
所以说,齐侯要是不来,郑庄公这才意外呢!
“此事能平则平,如其不然,寡人虽不欲轻启刀兵,然形势迫我,寡人亦别无选择!”在外人面前,郑庄公自然不会弱了气势,而且这也是他内心最深处的真实想法。
北进虽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就让其他国家予取予求。
能和平的将事情解决最好,如果不能拿那就用刀兵讲话。
这是最坏的情况,现阶段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的。
对于郑庄公的回答,齐侯自然·不会感到意外。
事情到了这一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留给郑国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至于郑国能做出多大程度的让步,齐侯无从得知。
他此来,一则是为了表明自己会全力支持郑国的态度,二来,也有想探探郑国的态度,不至于事到临头,被搞的措手不及。
现在他的目的在这三言两语中,基本上算是实现了。
郑国此时还是希望能够和平解决此事。
这就是郑庄公的态度。
齐侯又不是傻子,自然听得明白。
“既如此,郑伯但有需要寡人之处,直言无妨,寡人敢不从命?”
“齐侯高义,寡人谨谢之!”
郑国群臣也跟着道:“齐侯高义,外臣等谨谢之!”
齐侯回礼,连称不敢。
两国国君既然已经再次达成共识,接下来,自然就是郑齐两国智囊的事情了。
值此之时,不加班搞个紧急的应对方案出来,那怎么能行呢?
别管用上用不上,有个方案总比没有的强。
《孙子兵法》不是说过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