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严厉说着:“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左良玉为一己之私,置十数万将士安危于不顾,于大战关头弃师而去,终导致官兵大败,中原糜烂,此等鼠辈,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报纸的报道,引起京师百姓的愤怒,一般各总兵,巡抚,总督什么,都有在京师设立会馆,探听情报,抄写邸报什么的,特别是武人。这些选派驻京人员更有别的妙用。戚继光当年就痛斥过这种现象。
“……将官调赴随征之日,本官未起程,先差人分布于入京道路,及兵部门首内府诸处,计约某日可追及敌,不待报至,便纷纷扬言曰:某将官追上敌了。殊不知三千军内,还无二、三百到,还有相去一、二百里者,谁为查究?还未见敌。及约期相近,又是前项之人各处称扬曰:某官知何被围。如何砍杀。其欲妒人之功,报己之怨者,则曰:某官在某处劄营,如何不救。寻曰:本官如何杀砍突围而出矣。甚至喧动圣明……”
左良玉在京同样有一个平贼镇的会馆,内中差人事前事后,就如此诡言纷扰,左良玉在朝中诸公军之重擎。国之大将的印象,除了本身兵马众多,未必没有这些人的功劳。
京中百姓对左良玉也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能打仗,深得朝廷器重,想不到是这种德性,他们省衣缩食,纳粮交税,供养的就是这种贼将军?逃跑将军?
加上左家人员仗着自家主子深得朝廷依重。平时在京中也是横行霸道,愤怒的人群冲来,将他们一个个揪出来殴打,该会馆被一把火烧个精光。
与之交好人员想不到一份报纸竟有如此力量,茫然无章,手足无措下,个个惟恐避之不及,纷纷疏远他们,左良玉在京中各类产业损失严重。
不单如此,想必这种愤怒,还会向大明各地蔓延过去,左良玉是真正臭名远扬,虎大威人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将传播千家万户,青史留名。
当然,王斗作派看在内阁诸公眼里,各人是内心百味夹杂,什么时候,天下舆论要由一个武夫引导了?这千百年来文人优势何在?各人还暗暗心惊,区区一份报纸,左良玉名声就尽毁了,虽然他也没有什么声名。
有朝一日,王斗若用来对付自己,他们不敢想象,这结果会是怎样!
崇祯帝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塞外胜了,还是国朝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胜,但他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想着,王斗声名更震了,特别有此报纸利器,朝中内外,又会有多少人催自己调靖边军南下平贼?
只是,自己放心吗?
主弱臣强,此乃乱国之兆!
特别夜深人静时,他每每细想王斗经历,自己与其相见时的情形。
想来想去,总想不透这个人,不知他在想什么,觉得其心思难测之极,说他忠吧,实是大明第一忠之人,塞外大捷,也让功于自己与朝中,谦逊守礼,但说他奸吧……
王斗发家的经历,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实很多事情不需要亲眼目睹,详细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断出来。
伴随他的,总是腥风血雨,真是踏着满地尸体爬上来。
最初王斗任靖边军屯长,然后不久,副千户杜真死了,死因遇匪,王斗很快爬上去,任防守。
然后王斗任保安州城操守官,不久参将毛镔死了,死因是可笑的马上风,王斗又很快爬上去。
中间什么军士闹饷,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王斗尽杀之,尽显其狠辣手段。
然后巨鹿之战,王斗抛下陈新甲,率军南下追随卢象升,这当中,监军高起潜失踪,到现在人影全无,崇祯帝慢慢怀疑,高起潜就是死在王斗手上,毕竟高起潜拥兵不救,王斗有杀他的动机,也有这个狠心。
特别松山之战后晋商中伤谣言这件事,更可看出王斗的冷酷无情,肆无忌惮。
晋商羽翼何等之大?再说背后还涉及到藩王,寻常人皆要三思而后行,但王斗就是敢动手,率军从宣府镇杀到大同镇,又杀到山西镇,杀得血流成河,似乎天下间,就没有他不敢杀的人。
太监,藩王,都是大明文臣武将望之怯步之人,文臣不用说,便是武将,不论他们如何跋扈,没听说有人敢杀太监的,可见王斗其目中无人,胆大妄为。
而从他的经历来说,又可谓是上司的克星,一路杀官上来,也不知多少个上司死在他的手上,此人意志坚定,心狠手辣,极有自主决断,他一步一步爬上来,每一步都冷酷无比,他的目标是什么?
有朝一日,自己妨碍到他的目标,会不会?
想到这里,崇祯帝心中一种恐惧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