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氏道:“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也觉得老四的租子高或是觉得累真不想租了,那他也该是把地还给老四,老四想佃给谁,他自己做主,大哥私下和你说,老四要是不知道,他会咋想?所以大哥一人找你说,你还真不能同意。”
赵兴有问道:“这么说老四的地不能种?”
付氏道:“也不完全是,要是大哥和老四当着咱爹的面和你说,就能种,那说明他们都商量好了,大家伙也就不能有啥矛盾了。”
庆文道:“看现在这样,怕是不太可能。”
赵兴有道:“大嫂这一提,俺还真觉着咱家地少,是该佃些来种。庆文过年都十四了,过两年盖房说亲都是要花钱的,咱家又有牛,每年多种十亩八亩地应该能成的。”
付氏道:“他爹,你说的是这个理,俺也觉得佃地种可行。不过,往年咱村往出租地的就那几家,租户也固定,年前人家就说好了,怕是不好租了,俺想着秀水村离咱们村近,地也多,咱现在找人打听下,没准还能有没租出去的地。”
赵兴有道:“成,俺明个就让周大哥留意着,他做木匠活,来往的人多,耳目比咱灵通。”
付氏道:“让他刘婶也帮忙问问,她整天张家长李家短的,知道的也比咱多。”
两人这就算说下了今年佃地的决定。
第二天下午,刘婶没过来,秀萝马上打听起赵家的情况,她只知道自己家在青山沟村算是大家族,可什么来历还不知道。
付氏正用浆糊把碎布头一层一层的粘在一起,是做鞋用的,那样能使鞋面挺括立体有型。
见她有兴趣就给她讲起赵家在青山沟村的历史。
原来赵家祖上是最早到青山沟村的住户之一。那是前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势力打来打去。中原地区十室九空,百姓实在没有活路了,纷纷携家带口出来逃难。
赵家老太爷带着全家老幼十二口人也跟着逃离家乡。逃难的队伍走走停停,一路上被各路人马追赶、抢劫、盘剥……死的死,丢的丢,最后一家人只剩五口。
他们一路向人烟稀少的地方跑,大部分难民或死了或找地方安顿了。赵家老太爷没有地方去,就打定主意跟着队伍。
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来到一座叫凤鸣城的县城,队伍里的人也所剩不多了。县城地方不大,主要是人口稀少,难民决定就留在当地。
那时朝廷已经无法控制天下局势,凤鸣城相当于没人管的状态,只要有能力谁占的土地就归谁。
难民纷纷抢占无主的土地,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总是外来的,肯定不受欢迎。赵家老太爷不愿去有人的村子,就联合了逃难路上认识,相处特别好的一户姓吴的人家,找到了这里。
刚到这里时连路都没有,到处都是杂草和灌木,好在艾河两岸土地肥沃平整,他们烧荒种地,开路搭桥,盖房建屋。后来,又有人陆续搬迁进来,组成了村子,选出村长,第一任就是赵家老太爷。
村名也是他取的,他也没什么文化,见周围山都是绿色的,住的是个山沟,就叫青山沟村。
赵、吴两家最先来到这里,自然占据了艾河两岸大片肥沃的土地。
传承到秀萝的爷爷赵原根是第三代,他现年六十有一,妻子李氏五十九岁,有四儿一女,赵兴有是儿子中的老三。